Sunday, March 20, 2011

一切都是“谣盐”

  上周,东莞新闻的热门词汇必然是“盐”。包括东莞在内的不少地方出现了集中购买食盐的现象。媒体报道,3月16日晚至17日上午,东莞各农贸市场和超市的食盐遭到市民抢购,销量激增,大部分商家的食盐已销售告罄。

  风波突如其来,网友“CAOLL”只能无“盐”以对:“坚持不去抢购,结果上月买的盐刚用完,明天没盐下锅,悲剧!”

  对于抢购食盐的市民们,网友“烟波江上”能够理解他们的心情,“在抢购食盐的人潮中,大部分都是白发苍苍的老人和我们的父辈,经历过饥荒与困苦的他们,知道粮绝的滋味,体味过心酸的痛苦。当年,善良的国民唯有自救,唯有自力更生,以此应对不可知的风险,这是对灾难对痛苦对饥荒的一次自发行动。”

  更多的网友则在理智地分析“食盐慌”,网友“dg1314”说,“碘盐内含碘极微量,根本不可能起到防辐射的作用。除了沿海省份,中国的青海湖和四川的攀枝花是中国很大的产盐区,怎么可能因抢购而发生断货?很明显都是哄抬物价,而人们还去跟风抢购。日本本土就是重灾区,都还没出现这种情况。而在隔海相望的中国却出现这种哄抢,不可笑可悲吗?”

  看看网上最新的流行词汇吧,“妖盐惑众”、“书中自有盐如玉”、“相顾无盐,惟有泪千行”,作为本年度的又一个网络流行语,“盐”以娱乐的方式消解了灾难的严肃和沉重。

  谣言止于智者。一次次不符合科学道理的传言,便能演化成一场场抢购的风波———非典抢购板蓝根,核辐射抢购食盐———这足见对民众科学知识的普及依然任重道远。有智者,如常平天虹商场,免费给市民发盐,多好的营销策略和形象宣传;有“智者”,如网友“qiqi”,“没去买盐,买了盐业股,涨停了!”不管是不是投机,这也是知识的力量。

  谣言更止于公开。买或不买,这都是“个体的理性行为”,无可指责。问题在于,缘于信息的长期不透明和民众信任感的缺失,即便媒体频频辟谣,民众依然抢盐不断。这时候,考验的正是政府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能力。

  好在东莞及时地化解了这场“食盐慌”,盐务部门表示,“东莞食盐储备过万吨,够吃三个月。”物价部门下令,“哄抬盐价最高罚300万。”各个镇街严厉打击伪劣盐,禁止商家哄抬物价。

  至上周末,东莞“食盐抢购”已然平息。

  南方日报记者 李书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