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March 20, 2011

哭戏

  河南人说“十出豫剧八出哭”,其实其他剧种也差不多。中国的戏曲,尤其是北方戏曲,(或曰苦戏)比例很大。甚至连《七品芝麻官》这样的喜剧中,落难少女林秀英哭诉冤情的一段,楚楚可怜,如泣如诉,也占了重要戏份。中国从古至今天灾人祸不断,百姓多苦多难,哭戏能获得广泛共鸣自然合情合理。

  哭戏中,又以“死别”为多。人生至悲,不过“生离死别”,“生离”尚有机会见面,死别却是天人相隔、一刀两断。中国人重视亲情,讲究父贤子孝,同时,因为缺乏制度保障,生存的依赖寄托于亲人,妻子靠丈夫糊口,丈夫靠妻子照料,幼儿靠父母抚爱,老人靠子女赡养。一人去世,断了亲人生机,真是天塌一样。因此小寡妇哭坟、老孀妇哭坟之类,具有强大的生活基础,演员经历坎坷,有感而发,观众触景生情,联系自身,往往是演员在台上唱着哭,观众在台下听着哭,台上台下哭成一片。

  评剧《杨三姐告状》中,杨二姐被害后,扮演杨妈妈的赵丽蓉有一段经典唱腔:“我那没有见着面的,叫不应的,短命鬼的丫头啊———从小时,你跟为娘可没有享过一天的福,你替我做了些个活计,为了些个难。一十九岁你把门子过,你那好婆家,不愁你的吃,不少你的穿。也是我的儿福薄命短,这样的家财你没有命儿担。你死一身只顾了你,竟把你未老的爹娘,扔在了一边……”把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楚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人转《秦雪梅吊孝》中,也有一段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唱腔。商林的妈妈哭儿子:“不见着棺椁老身我就不落泪,一见着棺椁,我就泪悲啼。”比起杨妈妈来,独子的去世,让商林的妈妈更老无所依,她哭的内容也更具体:“叫娇儿,娘养你,你咋只顾你自己,老娘我白发苍苍依靠谁去。你一死,好比那纸糊的大船再也不能渡海,铁打的 牛怎么能够再拉犁?”

  秦腔有一出戏,名为《朱春登哭坟》,是少见的儿子哭妈。一般的哭戏,都是弱者哭强者。家庭中的强者去世,弱者失去依靠,自然要哭。强者哭弱者,就是出于感恩、亲情所致了。来看看这段唱词:“尊一声年迈的母你阴魂来听,娘啊!天不幸我的父早已丧命,娘为儿守寡居孤苦伶仃。娘为儿顾不得雪积霜冻,娘为儿顾不得烈日烘烘。娘为儿忍饥渴犹如染病,娘为儿日夜里坐卧不宁。养育恩比天还高更比地厚,娘啊比泰山还要重,老娘啊!……回家来不见我娘面,却留下了两堆黄土冷清清。再不能听娘的声音见娘的尊容,再不能娘啊娘啊叫几声。再不能夫妻双双来把老娘来孝敬,再不能早进茶膳夜点灯。再不能出门做业对娘禀,再不能回家尊娘声。朱春登直哭得昏迷不醒,要相逢除非是南柯梦中……”秦腔曲调本来就苍凉悲怆,配上字字带血的句子,任谁都忍不住黯然神伤。

  石家庄丝弦是一种地方小戏,但边树森演唱的石家庄丝弦《李天保吊孝》脍炙人口,影响很大。剧中,李天保这样哭祭未婚妻:“泣不成声难言语,满腹惆怅诉与谁?世上的男女成双对,李天保在青春少年死了妻……”“那一日我闷闷不乐门前站,猛听得嘀嘀嗒嗒嗒嗒嘀嘀,笙管齐鸣无风又无雨。转身抬头看仔细,是谁家的车辆鼓乐去迎娶。今天倒是一个好日期,在前边抬着一顶花花轿,在后边紧跟着身骑骏马精神焕发插花披红披红插花一个新女婿。我看见了人家就想起了你,想起了凤姐我的结发妻……”早年间,贫家子弟娶老婆不容易,打光棍儿的大有人在,现代人估计难以理解这种要死要活的情愫了。

  哭戏若唱到观众的痛处,一下子就会把他的眼泪拽出来。即使没有同感,见演员撕心裂肺、哭天抢地,观众也常常要掬一捧同情之泪。当然,读这篇短文时,最好能找到相关的磁带和录像,或者从网上下载到相关视频,对照唱词看一看、听一听,就更能身临其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