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白恩培在马龙县小海子村调研时与村民交谈。[本报记者 周 灿摄]
春寒料峭,宣威市郊的山林挂上了白色的冰凌,马龙县山乡也是雨雾濛濛。冒着凛冽的寒风,省委书记白恩培轻车简从,奔波200多公里,先后到宣威市、马龙县调研。
3月24、25日两天时间里,白恩培深入两市县的村庄、田野和建筑工地,对中低产田地改造、中低产林改造、农业产业化发展、征地后农民安置等问题进行调研。调研中,他嘱咐各级干部,“改善条件、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础。”“只有有了良田、良种、良法和优势产业,才能实现农民持续增收。”
大片平整的耕地绵延不尽,车行其间就像小船航行在宽广的湖面。如果说“有气势”是宣威市板桥镇西边村片区20万亩连片改造的中低产田带来的视觉震撼,那么现在这些土地发掘出的“含金量”,将足以在凛冽寒风中激起人们心底的热情:昔日乱石成堆的薄田,经过土壤有机化、耕作机械化、灌溉管网化、区域生态化、产出高效化整体改造,已有16.2万亩变为良田。最终这个6.55亿元的中低产田地改造项目将惠及4685户1.6万人,建成后粮食亩产量可从400公斤增加到500公斤,每亩增收300元,若发展大棚蔬菜等高效农业,每亩有望增收1000元。
村民樊心灿、樊心家正在自己地里备耕,白恩培走到了他们中间。“这地改造好了吗?”“刚改完,这是第一次种。”“群众高不高兴?”“高兴,大家都投工投劳。”“以前种包谷的话,一亩能收多少斤?”“最多600(市)斤,现在估计到1000(市)斤。”这时,白恩培发现樊心家身边有一只桶,里面有一些瘦小的马铃薯,便询问是不是种薯。“这是去年地里留下的。没得水,根本长不出来。”白恩培弯下腰,拿起几个捏在手里,端详百年大旱留下的“苦果”。沉默片刻,他拍拍樊心家的肩头:“现在,水引到田边。田好了,水有了,种得好不好就看你们了。”
白恩培转身对大家说,中低产田地改造从根本上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把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地”变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百姓比较满意,热情很高,但“良田有了,还需要有良种、良法,要科学种植。”
在宣威市马铃薯种薯研发中心,白恩培一边了解如何通过原种、一级种、二级种繁育,用雾培法生产脱毒种薯,一边问起农民最关切的问题。“这个良种市面上怎么卖?”“三到四元一公斤。”“一亩要多少?”“大概250公斤。”“按3元也要700多元,贵了,百姓当然不愿意。”得知全省马铃薯良种存在生产供应不足、补贴力度有限等困难时,白恩培说:“实现生产发展,农民增收是最大的民生。”有了良田、良种、良法、优势产业,农民就能实现增收,这其中良种是一个重要环节。如何让农民年年都用上良种?他要求省农业厅负责人,尽快做出全省良种繁育中心建设的整体规划,吸引企业参与研发和生产过程,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最终降低价格。“争取一次性解决良种繁育问题,实现良种全覆盖。”
齐腰高的树,小臂粗的干,站在马龙县通泉镇大海哨的地盘松林里,人们很难相信眼前漫山的松林已长了30年,30年里没给群众带来一分效益。但如今,希望正在这里生长。
当地干部介绍,林改均山到户后,从去年开始,这里采取树种更替和结构调整两种方式,改造中低产林,种植核桃10500亩,既保护了生态,又增加了农民收入,群众开展中低产林改造的积极性很高。“不砍原来的松树,等核桃长起来再间伐,这个方法好。”白恩培对此予以肯定。
调研路上,一个观点被白恩培反复提及:有了良田、良种、良法、优势产业,农民就能增收。这其中,优势产业是支柱。
产业化怎么搞?龙头企业怎样把千家万户和市场联系在一起?带着这个问题,白恩培来到了马龙双友牧业肉牛养殖场。
该公司采取由养殖户养殖能繁母牛,由公司提供高档肉牛冻精进行改良,育出牛犊后由公司回收育肥出栏,这种模式可使全县10万以上农村人口受益。公司计划10年内建立完整的产业链,建成出栏20万头优质肉牛的养殖基地。
听到这一情况,白恩培说,发展优势产业需要政府、企业共同组织,有规模、有规范才有效益。“搞一家一户不行,要搞养殖小区,群众没资金,政府和企业可以采取借种畜、贴息贷款等多种方式扶持。现在的关键是要研究如何调动群众积极性,如何建立产业发展的保障机制,降低农民的养殖风险。龙头企业如何连起千家万户,政府、企业、百姓要一起商量,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
“20万头的规模,下决心好好搞。”白恩培握住企业负责人的手鼓励道。
宣威市双龙街道美奂新城社区未来的居民并不知道,在24日这天下午,省委书记站在美奂新城的工地上,询问着他们安居乐业的大事。
随着城市化推进,双龙街道先后被征用土地7400余亩,伴生大量失地农民和无房户。2010年宣威市启动美奂新城建设,统一规划、设计,预计集中安置失地少地农民960户5000人。通过集约用地,每户还可节约出5分地,用于开发商住房,以出售或统一经营等方式让居民获益。听到这里,白恩培问:“百姓有没有意见?怎么分房到户?”“我们保证规划公开、价格公开、分房公开。”
白恩培叮嘱,对失地农民不能只考虑一次性补偿,一定要把长远生计解决好。曲靖市委书记赵立雄表示,社区已规划引入商业、物流和小商品批发,聚集人气商气,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不错。但能不能确保招商?”白恩培叮嘱,解决民生问题一定要细致。
不只是美奂新城建设,目前曲靖市正在新村庄、新社区建设中,将“长远生计”这一连接百姓家庭发展、生活幸福的重要内容摆在突出位置。
25日,马龙县小海子村。当这个住有392户1600余人,规划整齐、标准化建设的崭新村庄出现在眼前时,大家不由发出赞叹:“真漂亮。”而一年前,马龙“6·25”特大洪灾曾使它严重损毁。经整体搬迁重建,如今小海子展露新颜。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曲靖市把民房恢复重建与产业发展、公益基础建设有机结合,“户均1亩蔬菜、户均1亩浅水藕、户均10亩核桃、人均1头肥猪”的产业培育,给村民的幸福生活打下了坚实基础。
64岁的村民牛元生搬进了新居,还在自家楼下开了个小商店。白恩培走进他家嘘寒问暖,细致询问他家的土地、作物和核桃种植情况。得知老汉现在有200多棵核桃树,白恩培说:“去年地旱、水淹,家里收入不好。今年发展基础有了,继续努力,日子会更好的。”
就在白恩培一行即将离开的时候,闻讯而来的村民捧着白瓜子和花生围拢过来,用最朴实的方式感谢党和政府的关怀。牛元生也急急忙忙端着一锅刚煮熟的洋芋送到白恩培跟前,望着老乡诚恳的眼光,书记拿起一个热腾腾的洋芋。
再一次环顾漂亮的村舍、路旁的核桃树以及周围平整的田地,白恩培对曲靖市委书记赵立雄说:“有了好的产业,就有发展。5到8年,小海子就有大变化了。”
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杨应楠,省委政研室、省农业厅、省林业厅、省水利厅、省中低产田改造办公室、云南日报社、省烟草公司负责人,曲靖市长岳跃生等陪同调研。
(记者 刘晓颖)(云南日报)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