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March 24, 2011

珠江流域首次全面禁渔两个月

  □晨报特派记者 李晓明 广东肇庆报道

  夕阳西下,西江江面波光粼粼。江口渔民陈老四蹲在自己的渔船船头,小心又满怀期待地撒网,他的老婆半蹲在身后当帮手。渔船慢慢地划动,渔网一节节的露出水面,夫妻俩脸上神色渐渐黯淡了下去——撒了半天的网,竟然没有捕到一条鱼。“又白忙活了半天,现在鱼是越来越少,打渔越来越难了。”陈老四无奈地叹气道,还有一条让他喜忧参半的消息,再过几天,江上就要禁渔了,他将有2个月的休息期。

  从4月1日至6月1日,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湖南、江西六省(区),珠江流域面积44万平方公里内,禁止一切捕捞行为,这是国家农业部刚刚颁布的禁渔令。届时,珠江流域内的12.7万渔民,33448艘渔船将不得出江捕鱼。这也是珠江水域首次实行禁渔。

  禁渔令为何出台?珠江水域环境现状如何?渔民生存状况如何?晨报记者来到广东肇庆,选取珠江重要支流西江,展开调查。

  西江鱼越来越少

  江里的鱼越来越少,打渔的营生越来越艰难,这是广东高要市江口渔村渔民们的共同感受。这个处于江畔的小村子,左面是新兴江,右面是西江,两江交汇之处,是天然的打渔场所。村里超过半数村民都靠打渔为生。

  “现在一网下去收获很小,甚至放空网也是经常的事。”陈老四收上了渔网,告诉记者,为了能多打几条鱼,有的渔民天刚蒙蒙亮就驾船出去,一路走一路捕,最远能走到几十公里外的江面上,回来时天都黑了。忙碌一天下来,收获却甚微。“运气好的话一天能打到几十斤鱼,运气差也就十来斤,甚至打不到。”

  60岁的王庆淳自小在江边长大,他见证了渔民的兴衰。“小时候江水很清,鱼虾很多,渔民忙上一天至少有超过百斤的收获,几百斤也很常见。”现在却是盛况不再。不仅鱼少,种类也没有以前丰富。基本都是些杂鱼,个头也很小。“很多鱼现在都看不到了。”王庆淳告诉记者,以前广东人吃鱼,有流行“春边秋鲵”一说,意思是西江春天的边鱼与秋天的三鲵鱼最肥美。但现在这两种鱼却很少见,尤其是三鲵鱼。“几乎已经绝迹了,小时候倒是经常看到,一条大的能有几十斤重。”

  打渔的打不到鱼,收鱼的日子也不好过。张老板是江口鱼贩之一,平时除了自己打渔之外,还向其他渔民收购鱼。“一天收不到多少,最多也就几十斤,还都是些小鱼小虾。”他拎起了一个网兜,里面装的是几斤小虾米。“只能卖给小饭店做虾皮,不值几个钱。”

  两个月鱼类繁殖期禁捕鱼

  禁渔来得正是时候。专家表示,4月至5月是珠江鱼类繁殖生长的高峰期,此时正是禁渔的黄金时期。

  鱼儿离不开水,水也离不开鱼。鱼和水也是渔民的生存之源。“鱼越来越少,打渔的越来越多,很多鱼还没长大就被捞上来了,实在可惜。”王庆淳表示,现在捞上来的鱼个头越来越小,大多数只有一两斤重,以前十几斤、甚至几十斤的大鱼很常见,现在成了稀罕物。

  更让人忧心的是,不仅捕捞过度,一些毒鱼、炸鱼的非法捕鱼手段横行,也给鱼类资源造成严重危害。最令人痛恨的一种手段叫做“滩边罟”,它可以将鱼类资源一网打尽,是一种灭绝性捕鱼方式。渔民介绍,所谓“滩边罟”也就是海边滩涂布下“迷魂阵”。以竹竿垂直插于滩涂,围网成圈,竿下密布细网、小笼等工具,利用涨退潮进行捕捞。一网下来,大大小小的鱼虾、贝壳基本一网打尽,对生物链破坏严重。

  2个月的禁捕期,正好为鱼儿提供了生长的喘息之机。

  人工投放600万尾鱼苗

  除了禁渔让鱼儿喘息之外,在珠江的上游,还将人工投放600万尾鱼苗,增进珠江鱼类资源的自我修复。

  珠江流域鱼类资源的种类也发生了变化,以前常见的四大家鱼——青、草、鲢、鳙也集体“失踪”,一些外来物种对生态环境要求不高的杂鱼成了主角,如罗非鱼、雀鳝等。为此,禁渔期间渔业部门还将在桂林、柳州、梧州组织人工增殖放流活动,向珠江投放600万尾各类鱼苗,期望珠江能尽快自我修复。

  4月至5月是珠江鱼类繁殖生长的高峰期,是最佳禁渔时期。但在渔民看来,4至5月也是打渔的黄金时期。而禁渔对于暂时没了生活来源的渔民,国家将发放两个月的柴油补贴。肇庆市农业局副局长卢锦汉表示,政府会参考地方最低生活标准,给予困难渔民相应补贴。

  [调查]

  水坝建设阻鱼类繁衍

  “现在珠江流域鱼类种群越来越少,鱼产量越来越低,现在不趁早禁渔,让鱼儿多点休养生息,就有可能出现无鱼可捞现象。”南海区渔政局副局长刘添荣如此表示。

  珠江流域鱼类资源的日渐衰竭,在水产专家们看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鱼儿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改变。尤其是一些水坝的建立挡住了鱼儿的繁衍之路,珠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李新辉表示,靠近广西大藤峡处有个“东塔产卵场”,下游70%洄游性鱼类都喜欢在此产卵。2007年位于下游的梧州长洲水利枢纽修建后,鱼类就极难洄游,造成下游70%的鱼类种群难于“生崽”。

  广西壮族自治区水产畜牧兽医局渔政渔港监督处处长陈国良称,珠江流域已经没有全自然化的河段了。如长洲水利枢纽虽然建设了鱼道,但是太窄,高度过高,珠江水量大,鱼儿难于“跃龙门”,每到5月份,四大家鱼要到上游产卵的时候,在大坝下游就密密麻麻地挤满了鱼,这些鱼产子心切,拼命地往大坝上撞,撞出的血把江面都染红了,让人看了很心疼。

  污染破坏鱼类生存环境

  “以前新兴江里面的鱼也很多,现在基本没鱼了,因为水都被污染了,里面有毒,鱼儿活不下去。”王庆淳告诉记者,本来江口在两江交汇之处,两条江都可以捕鱼,但自新兴江被严重污染后,渔民就只能在西江捕鱼了。

  但西江的污染问题也不容乐观。记者沿着新兴江岸边公路一路驱车到西江沿线,沿途看到不少工厂沿岸而建,五金厂、化工厂、油墨厂、制造厂等应有尽有,偶尔还会迎风吹来一股刺鼻气味。

  [特写]

  “渔二代”外出打拼

  打渔生活每况愈下,越来越多的“渔二代”开始走上另一条道路,告别水上,外出打拼。

  记者在江口渔村调查发现,现在的渔民基本上以50岁以上的老人为主,很少看到青壮年的身影。老人们告诉记者,年轻人大都觉得打渔没什么出路,都出去打工了。

  在江畔,记者恰好遇见外出打工的“渔二代”青年沈勇成,他因为厂里轮休,正好回家看望父母。他告诉记者,他的爷爷、父亲都是打渔为生,到了他这一代,却对打渔没什么兴趣了。 “打渔主要靠天吃饭,不稳定,打工至少是份稳定的工作。 ”他大专毕业后,就进了一家制造厂工作,“一个月能挣到一两千元,比打渔稳定多了。 ”

  沈勇成的父母住在渔船上,儿子来看他们时,他们正在吃饭,那时候是下午四点。 “渔民成天在水上,什么时候空了就什么时候吃饭。”记者看到,小渔船里就只能放下一张小床,一张小板凳,还有一个小煤炉,沈老汉夫妻挤在小船里,基本没有多余的空间。他们与记者交流很少,因为不会说普通话,要靠儿子翻译。基本上,渔船就是他们的家,吃住全在船上,所以,他们也很少上岸。

  在“渔二代”看来,父辈的生活方式是他们不想要的。“我现在只会很简单的打渔方法,什么织网之类的都不会,也不想学。 ”沈勇成的目标是通过打工挣钱,在岸上有一个自己的家。所以,他选择了上岸打拼。不过,面临的困难他也很清楚:“我们不是农民,岸上没有地种,不能享受低保,也没有房屋,一切都要从零开始,白手起家。 ”

  不少像沈勇成一样的“渔二代”怀揣着同样的梦想上岸打拼,有些成功了,在岸上扎下了根;有些失败了,年老后再次回到船上,继承着祖辈的渔民身份。

  [动态]

  广西:2000多公里河段禁渔

  据新华社报道 记者从广西壮族自治区水产畜牧兽医局了解到,为更好地保护珠江流域渔业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从今年4月1日起,广西将按照农业部的部署首次实行珠江禁渔,广西境内2000多公里河段在未来2个月内将禁止捕捞,涉及广西9个市、53个县(市、区),近1.3万艘渔船和3万名渔民。禁渔期间要求“江上无生产渔船,水中无作业网具、市场无捕捞江鱼”。

  湖南:违者最高罚5000元

  据郴州日报报道 湖南郴州市有6个县(区)的部分水域属于珠江流域,从4月1日起,这些水域实行禁渔制度。对违反珠江禁渔规定的,将由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及所属的渔政监督管理机构进行处罚,最高可处以5000元的罚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