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改造道路、不增加警力的前提下,如何让一个每晚严重拥堵近两小时的路口变畅?
上海交警部门找到了答案。近日,上海交警总队公布一项名为“综合待行区”的新举措,这项由闸北交警支队发明的交管措施在天目路、乌镇路试点半年,效果惊人:晚高峰时段道路通行效率提高300%!该路口每天晚高峰结束最多可提前一个小时。
发明者闸北交警支队支队长王登海说,从拥堵到畅通只有一个改变,就是让停车线后退40米。
著名堵点如今畅行如泄洪
天目路、乌镇路路口非常特殊,西接交通枢纽南北高架天目路转盘,东连主干道海宁路,南北与乌镇路相交,有左转、直行、调头三组车道,每天早晚高峰车流在此汇聚,曾是上海著名的堵点之一。
前天傍晚5:30,晚高峰已至,西向东方向车流量明显增加,此时路口交警的岗位发生变化。
以往交警只是在路口中央管理,而这时却出现在高架下匝道口与路口间的路段上,在离路口还有40米的位置拦停车流。路口西侧天目路上瞬间出现40米长,4车道宽的空旷“广场地带”。
此时路口调头灯即将亮起,民警在拦停其他三路车流的前提下,指挥停在调头车道的车辆进入“广场”,瞬间调头车道就被清空,全部驶入“广场”上4条车道。待调头绿灯一亮,场面如同开闸泄洪,“广场”内十多辆车全部开始调头,几秒钟内就一辆不剩。接着直行信号灯即将转绿,民警拦停调头与左转车流,让直行车辆进入 “广场”,4条车道此时全部变成直行。绿灯一亮,同样的情况再次出现,车流全部被消化,没有一辆积压。
在半个小时内,这样的场景周而复始,“广场”犹如巨大的“喷嘴”,在民警的指挥下转换“喷射”方向,让车流快速通过路口,而且3个走向的车辆行云流水般快速通过路口且互不干扰,因为“广场”内的车辆必定是往同一个方向行驶,根本不存在路口变道。
发明者叫它“综合待行区”
到了傍晚6点整,这个路口排队的车辆已寥寥无几。闸北交警支队支队长王登海说,只要不让车流积聚起来,“排山倒海”而来的晚高峰可以被化解。天目路、乌镇路路口原来最晚要堵到夜间7点,而现在晚高峰6点就结束了。
这一交通管理方式正是王登海首创,并在闸北交警支队率先试点,他称之为“综合待行区”。
王登海说,以这一路口调头车道为例,原来只有一条调头车道,每个绿灯周期最多放行十多辆车,现在等于有了4条调头车道,通行效率提高300%,如此计算,4条车道最多可以起到11条车道的作用,如果要建11条车道不知要花多少钱拆多少房子,现在只需把停车线后移数十米就起到同样作用。
“有一个更形象的比喻,以前上海用小水管,供水量小,后来改大水管,供水量上去了,但不换出水量大的龙头也是白搭,交通管理原理也是如此。”王登海说。
创意源自一起碰擦事故
这一创意的原理看似非常简单,但“综合待行区”的诞生却并非一朝一夕。
3年前的一个傍晚,王登海站在办公室俯瞰楼下的天目路、乌镇路路口,楼下车流一直从路口堵到共和新路和南北高架,整个天目路转盘因此瘫痪。
“那是一起很普通的碰擦事故,但我却发现了一个奇妙的现象。”王登海说,那天天目路高架下行的两辆车相擦,把两条直行车道给堵了,路口到事故发生地形成了巨大的“广场空间”。王登海看着这个“广场”发愣,左转和调头车道的通行能力反而因为这起事故大大增加。“只看见车一辆接一辆高速通过路口,我觉得很神奇。”
从此,那个“广场”一直在王登海脑海中挥之不去。 “因为没有直行车辆的干扰,司机进入开阔地区自然提高车速,因为事故车辆阻挡,司机可以不受道路标线的限制自由变道。那个‘广场’为什么不能用来蓄车?民警何不控制待行区的走向?”
经过反复论证和专家的评估,“综合待行区”试点在去年年底悄悄开始,在半年内这个路口没有发生一起因为“综合待行区”引起的交通事故。
“综合待行区”适合在大路口推行
在其他路口,“综合待行区”是否有复制的可能?王登海说,完全可能。一些大路口,足够宽也足够长,这样的路口会堵是因为路口通行能力有限,“综合待行区”为管理这样的路口提供了一个充分合理利用道路资源的解决方案。
那么驾驶员是否能够理解接受这一措施?
一位司机说,他已经很了解这个待行区了,的确快,第一次他还有点犹豫,但看到别人进入待行区,他也依葫芦画瓢跟着,没有民警和他解释,也就无师自通了。本报综合报道
指示调头
指示直行
指示左转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