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March 27, 2011

不失布衣本色的开国上将唐亮

  

不失布衣本色的开国上将唐亮
上世纪50年代,唐亮和家人合影
不失布衣本色的开国上将唐亮
红军时期的唐亮
不失布衣本色的开国上将唐亮
解放初期,唐亮在南京的工作照
不失布衣本色的开国上将唐亮
唐亮抱着不到1岁的唐东原
不失布衣本色的开国上将唐亮
唐亮和夫人张锐

  ■编者按:在南京雨花台功德园的红星园里,长眠着唐亮、杜平、饶子健、刘飞、刘先胜、聂凤智等百余位开国将军和老红军。他们每一个人的故事,都堪称一部壮丽的史诗,其中的篇章,既有战争年代的叱咤风云,也有和平年代的柔情大爱。《发现》周刊从本期起,联合《铁军》杂志推出“红星园·将星闪耀”系列,一一为您介绍将军们的传奇故事。

  在下属的眼里,他平易近人、没有架子;在亲戚的眼里,他铁面无私、不近人情;在儿女的眼里,他是真正的“土八路”,不懂得半点享受。他就是开国上将唐亮,一个功勋卓著,却一生低调的将军。他对儿女们常说的一句话是:“许多比我优秀的战友已经牺牲了。我能活下来已属万幸,还要追逐什么名和利呢!”

  □本版主笔 快报记者 白雁 图片翻拍 快报记者 赵杰

  将军二三事

  长征途中,他战胜了千难万险

  在很多人的记忆里,都储存着一篇非常有名的小学语文课文——《飞夺泸定桥》。

  “飞夺泸定桥”的故事发生在1935年5月,当时,25岁的唐亮,已经是一位有着5年党龄、9年革命经验的老战士了。至6月2日,中央红军主力全部胜利地渡过了天险大渡河。当时,唐亮奉命带一个连执行守卫泸定桥的任务,以接应担任全军后卫任务的红九军团。

  泸定桥的险,《飞夺泸定桥》已经表现得淋漓尽致了——“泸定桥离水面有好几丈高,是由13根铁链组成的:两边各有两根,算是桥栏;底下并排9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人走在桥上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似的。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铁链。向桥下一看,真叫人心惊胆战,红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从上游的山峡里直泻下来,撞击在岩石上,溅起一丈多高的浪花,涛声震耳欲聋。”唐亮他们不仅胜利地完成了任务,还将几十匹战马成功地拉过了河。

  艰苦的长征途中,疟疾、痢疾和黄疱疮轮流袭击唐亮。走出草地后,他的脚都已经让水给泡烂了,露出了骨头,加上体力消耗光了,根本无法走路。在他几近绝望时,政委王平果断地命令警卫,把驮机枪的马牵来给他骑,丢掉马背上的机枪。“宁要唐亮一人,也不要机枪十挺”成为后来流传颇广的一个长征故事。

  严禁下属收礼,自掏腰包请陈毅吃饭

  上世纪60年代初,中国正处在三年困难时期。当时,部队粮食供应困难,有些老百姓就主动给部队送些吃的。为此,时任南京军区党委书记、政治委员的唐亮上将专门致信军区司政机关有关部门,要求他们不要收受任何东西。唐亮在信中这样写:

  司令部办公室管理处;政治部秘书处:

  今后各部队,各地方送来什么东西,应婉词谢绝,如实有不便时,也应折价付款,不得作为礼物来接收,免违禁令。

  中央一再号召不准送礼,首先在我们这里应表率地执行,否则,上行下效,置中央号召于不顾是错误的。

  请你们注意掌握。

  此致

  敬礼!

  唐亮

  1962.1.13

  解放战争时期担任唐亮秘书的王辅一,在回忆起他的这位老首长时,曾提到:唐亮不仅要求机关、部队要清廉,自己更是带头实践。1950年8月,时任第三野战军政治部主任、南京市军管会副主任、中共南京市委书记的唐亮,要请到南京检查工作的老首长陈毅吃饭。本来这事到部队招待所或地方饭店都是容易办到的,可他却自掏腰包,让家人买些肉、鱼、蔬菜和一瓶酒,做了辣子鸡、红烧鱼、炒苦瓜等几个菜,请陈毅到他的住处,一起坐在小饭桌旁,边吃、边唱、边谈,陈毅对此非常满意。

  唐亮对自己的亲戚,也是严格要求。抗日战争时期,唐亮任滨海区党委书记兼军区政委,他的一位做生意的亲戚赶到山东滨海,要求谋个差事。唐亮告诉这位亲戚,“全国都在抗战,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部队正在装卸粮食,缺人手,你就先干几天再说吧。”唐亮给的差事和亲戚的期望值相差甚远,对方勉强干了一天,就不辞而别了。

  全国解放后,那位亲戚又找到了他,想参军。唐亮问:“你都40多岁了,怎样当兵?”对方提出,可以给个官当。唐亮很生气地说:“你既无专长,又无贡献,能当什么官?”谈到最后,唐亮勃然大怒,让亲戚回家去了。

  女儿眼中的父亲

  大女儿唐东原:

  父亲要求我们艰苦朴素,不搞特殊

  唐东原是唐亮上将的大女儿,今年68岁。在她南京的家里,至今保留着父亲在1965年交给她的一个记账本。

  1965年八一节,22岁的唐东原正在上军校,父亲唐亮送给她一个特殊的礼物——一本用来记账的笔记本。在本子的第二页,唐亮仔细写了给女儿这个账本的意义:“在旧社会里,劳动人民的子女,上了十岁,就要靠劳动自给自养,过了十五岁,就要靠劳动赚钱养家。现在你们不但衣食住全由国家周密照顾,而且还获给相当数量的生活费用,新旧社会对照起来,你们是多么的幸福啊。因此,你们就不应该忘记,一文钱,一件物,都是劳动人民的血汗。一定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珠一样爱护它。一定要用一厘钱、一寸布、一颗米的精神来约束自己。”

  艰苦朴素,不搞特殊,是将军对儿女们一直以来的要求。对自己的夫人,将军也是同样的要求,唐东原记得:“妈妈常常穿打补丁的衣服,她从来不坐爸爸的公车,就连生孩子,也是自己坐黄包车或者三轮车去医院。她去商店买东西,售货员会用那种居高临下的眼神看她,意思是说‘你这个乡下女人买得起吗’?她去医院看病,不认识她的医生和护士也笑话她土。尽管这样,她却一点不生气。她和爸爸都是农民的孩子,从来都是本色示人。”

  三女儿唐军凯:

  父亲把我“赶”出司令部的房子

  唐军凯是唐亮上将的三女儿,今年65岁。不久前从南京军区总医院退休的她,一身朴素的装束,浑身散发着平和宽厚的书卷气。说起已经去世25年的父亲,她给出的第一个评价是:清正廉洁,公私分明。

  “刚解放时,受苏联‘英雄母亲’的影响,提倡多要孩子。我家共有8个孩子,当时妈妈又转业到了地方,一大家人全靠爸爸养活,经济很紧张。有一次订报纸,组织上来的人就提出要帮我们负担订报费,爸爸坚决不同意,我看到他们两人在那里推来推去,爸爸说,‘我是政委,不能占公家的便宜。’”

  1972年,唐亮被调到北京工作,恰好同时,唐军凯刚从基层医院调到南京。因为父母都要去北京,她在南京一时无处落脚。于是妈妈就把她的情况告诉了部队的有关部门,部队就分了两室一厅的一个小套房给她。她兴高采烈地开始搬家,然而,“爸爸知道了以后,对妈妈说,让孩子赶紧搬出来,她又不是司令部的人,这让人家怎么工作?”

  为这事,唐军凯一直对爸爸有看法,直到几年以后,在北京和爸爸的一次长谈后,她才明白了爸爸的用心。“爸爸说,他们那一代人,打下的天下是给百姓的,不是给自己的子女的。做子女的,不能什么都靠爸爸,不能总在爸爸的羽翼下生活。他给我们子女提出的四点要求是:政治上自觉,工作上自强,经济上自立,生活上自理。”

  唐军凯对爸爸的另一个评价是:始终不失劳动人民的本色。“困难时期,我家养了很多兔子。我家院子里有一片草,爸爸要求我们轮流给兔子割草。我在草里看到过癞蛤蟆,很怕那东西。轮到我割草的时候,我就用手指拈着草尖割。爸爸看到了很不满意,说,你这兰花指怎么割草?他给我做示范,后来还一直教育我。”

  “小鬼”眼中的首长

  李学德:

  唐亮首长很随和

  上世纪50年代中期,李学德曾是许世友家中的随员,当时,许世友是华东军区第二副司令员,唐亮是华东军区党委第三书记。许世友和唐亮都住在颐和路,为此,李学德也常常与唐亮以及唐亮的夫人张锐打交道。

  在李学德的记忆里,“1955年实行军衔制后,军区首长的夫人不上班的都成了家属,和我们随员便在一个党支部过组织生活,因此对唐亮首长的夫人张锐同志很熟。我和唐亮首长家的邵管理员、保健医生彭松寿、司机老李交往甚密。他家的随员都说唐亮首长和张锐阿姨平易近人,没有架子,宽厚待人,对下属很关心,我们这些随员没事到他家去玩,唐亮首长和夫人对我们都热情接待。”

  对于父亲的那些随员,唐东原和唐军凯都还记得,“我家的炊事员姓孙,他的年纪比爸爸大,爸爸喊他孙大哥。我记得爸爸常常和他开玩笑:‘孙大哥,今天烧了什么好吃的呀?’我们则很尊敬地喊他孙伯伯。他的家属来探亲,就住在我家,我们都喊她孙大娘。孙大娘有一双小脚。”

  ■唐亮生平简介

  1910年6月出生,1926年参加革命活动。红军和抗日战争时期,历任红一军团第二师政治部副主任、八路军一一五师教导大队政治委员、冀鲁豫军区政治部主任、山东滨海军区政治委员等职。解放战争时期,唐亮历任新四军兼山东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华东野战军政治部主任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6年11月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