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童江华 实习生 谢东芹 陈小玉)被称为我市“院士工程”的“两江学者”遴选,昨日进入答辩评审阶段。参加竞聘的28名教授、学者中,年龄最大的56岁,最年轻的33岁。有一位英国的竞聘者未能赶到现场,采用跨国连线视频的形式,进行了一场特殊的答辩。
特殊答辩 英国博士跨国连线
在昨日的“两江学者”答辩评审现场,记者发现,参加工学组竞聘的人选应该是17人,但现场只到了16人。市委人才办有关负责人解释,英国的博士安东尼,申报的是重庆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机械制造及自动化岗位,因特殊原因不能参加现场答辩,经本人申请,评委办公室同意,实行视频答辩。
昨日8:10,安东尼如约出现在会议室的大屏幕上,面带微笑。担任本次评审的工学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祖勋教授宣布:“本次答辩分为两个阶段,一是由自己陈述,时间5分钟;二是提问交流,时间5分钟。下面开始!”“我是从事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研究的……”大屏幕上,安东尼一一陈述了个人情况、科研成果、工作设想等内容。对评委提出的问题,也一一回答。
高手角逐 3个岗位“3选1”
据悉,“两江学者”首期设岗25个,每个岗位聘任1名特聘专家,由于少数岗位无人申报,最终选出的特聘教授(专家)最多23名。昨天记者发现,有28人参与答辩评审,年龄最大的56岁,年龄最小的33岁。
记者发现,其中有3个岗位的答辩人达到3人,是3选1。这3个竞争激烈的岗位是:重庆大学高电压与绝缘技术岗位、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道路与铁道工程岗位、重庆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机械制造及生动化岗位。
一位评委表示,这些参加答辩的人,是从113名申报者中挑选出来的,个个都是难得的顶尖人才。
10分钟答辩 教授称紧张
“答完了!”竞聘者汤宝平从面试场走出来说。他是重庆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机械电子工程研究所所长,此次申报了重庆大学机械设计及理论岗位。
他称,5分钟自述,5分钟答辩,时间很紧,“用10分钟来展现自己有点紧张”。他说,这与平时面对的学生不一样,面对的是评委。
一竞聘者称,国家自然科技基金评审的答辩时间为15分钟,这次答辩更具有挑战性!
对此,评委之一同济医学院肾内科主任、博士生导师徐刚表示,人才答辩与课题答辩不一样,之前的评审过程中,专家对答辩人的材料都已有了解,5分钟介绍,5分钟提问,足够了。
学者心声
“我看中的不是待遇 而是平台”
王家序,重庆大学教授,申报了重庆大学机械设计及理论岗位。昨日,他从答辩会议室走出来,面带微笑。他说,“我申报‘两江学者’,看中的绝不是待遇,而是重庆的发展平台。”
王家序是土生土长的重庆人。他介绍,虽然自己在重庆大学工作,但给重庆做的事不是很多,过去做事一直都在外面,比如国家层面的科研项目。目前,王家序已研究开发出30多项专利,其中授权的有20多项,这些成果都是面向全世界的。
“重庆实施‘两江学者’计划,我决心为重庆做点事,把过去的科研成果通过重庆的平台转化出去,促进重庆的经济发展。”王家序说,两江新区平台大,“两江学者”做事,是与重庆一起整合资源,能把想做的事情做得更好、更大,“这就是吸引我的地方”。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