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在北京结束学习后,在安徽大厦小住,得到了友人智怀的新书《中国人的信仰》。酷热之中,读之如饮清凉甘泉。去年年初,智怀曾将他与王少农、萧野合作的这本书的初稿发到我的邮箱。对书中的文字,我的第一直感就是:真是一种难以命名的文学。
近年我与企业界打的交道,似乎比文学界还要多一些。我清楚地记得,四年前,我的朋友,著名经济学家赵晓在温州讲学时所说过的话:企业发展到某个临界点,就需要借助文化来提升企业发展的动力,而文化的最尖端就是信仰。《中国人的信仰》说,“从文革结束时的信仰失落,到改革开放初期的信仰迷茫,到现在的信仰重建,中国人终于又找到了一条清晰的人生之路。”“信仰”,这两个一度远离中华民族的文字,终于又重新进入我们的视野,回到我们的生活话题之中。
在我的记忆中,作家李锐有一篇评论史铁生《病隙笔记》的文章,其中有一段我印象特别深刻,大致意思是说,读史铁生,就好比在天下滔滔的名利场上,忽然有人吟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那声音,干净、纯粹,有如天籁一般。我读《中国人的信仰》,有似曾相似之幻觉。智怀他们,激情飞扬,一心一意“要用诗歌建立信仰”。信仰的真谛,信仰的世界,信仰的建设,信仰的光芒。《中国人的信仰》有一个副题——仁爱、和谐、真诚,这是智怀他们要用诗歌建立信仰的内核。仁爱就是被爱,拯救就是被拯救。和谐是自然之道,是诗意的生活。真诚是天地的美德,真诚必有感应……
如果说这些诗意的表述过于抽象,那么《中国人的信仰》中收录的“信仰访谈录”,则从黄钟大吕到金石丝竹,对信仰做了形象而又诗意的解读。访谈录中,智怀他们有幸采访到了十七位专家学者。古今中外,衣食住行,涉及信仰细致而又生动的内容,占了全书一半以上的篇幅。传统与继承,理想与现实,政治与经济,精神与物质,东方与西方,几乎无所不包。这些访谈,直击人的灵魂,用作者的话来说,就是“在思想上不容我们躲闪”,是“真实的交谈”,因此也显得特别可贵。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书的文字,穿越于文学与信仰之间,是“用诗歌建立信仰”的皈依,更是恣意汪洋的诗意张扬;既是学者扎实的研究,又是诗人奉献的颂歌。其实这也是中国的传统,如鲁迅,沉默的时候他是学者,呐喊的时候他便是诗人与文学家。
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注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这话是温家宝总理2007年在同济大学演讲时所说的话。在《中国人的信仰》中,智怀他们用总理的立意,更是用诗一样的语言,回答了“什么是信仰”这一命题:信仰就是仰望,仰望就是信仰。
“我们所做的一切是在热情地追求,深情地呼唤,纵情地歌唱,忘情地分享。”
(《中国人的信仰》,智怀、王少农、萧野合著,团结出版社2010年6月出版。)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