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August 14, 2010

灾区故事

  最美:背篓女送水每天走六七个小时

  自舟曲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后,缺水成为困扰全城的难题。每天天刚蒙蒙亮,被泥石流冲毁的街道上,一支女子志愿者队伍背着装有水桶的背篓,艰难地跋涉在泥泞的街道上,为在艰苦环境下顽强战斗的解放军、武警官兵送去甘甜的饮用水。

  送水用的背篓是当地百姓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舟曲县位于甘肃南部山区,这里山大沟深,道路崎岖,时至今日,背篓仍然是这里最常用的搬运工具。

  14日上午10点,在舟曲一中灾民安置点的解放军营房外,送水队队员谈青风刚刚送完第三趟水,额头上满是细密的汗珠,脸庞通红,脚上的布鞋满是泥浆,她正准备前往舟曲县城西面城管桥旁的取水点。

  “俺们都是一个村的乡亲,总共有十几个人呢,她们几个都在前面。 ”谈青风告诉记者,“村里男的都去抗灾了,我们就一起出来帮帮忙,为救灾的人送点水,每天来回走10趟,六七个小时。 ”

  走到舟曲三中门口,几个中年妇女看到谈青风,热情地用当地方言打起了招呼。谈青风告诉记者,她们在这里稍稍休息一下,就直奔舟曲西边城关桥旁边的取水点,为几公里外的解放军再送一趟。

  经过十几分钟的步行,队伍来到取水点。一位妇女告诉记者,水是山里的泉水,经过化验完全符合饮用标准。花了几分钟,队员们已将水桶灌满。只见她们两人一组,麻利地将水桶抬起,入筐、上肩、起身。

  经过近半小时的跋涉,妇女们来到军营,战士立刻围拢上来,帮助卸下水桶。没有太多客套和感谢,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平常,就像一家人的相互帮衬。

  牵挂:女孩一纸作文带来深深触动

  “我希望在太阳射出万道金色光芒的时候,能够听到鸟语,闻到花香,抬头能够看到蓝蓝的天空,没有一丝的尘埃,耳边能够听到欢快的流水声……”

  几天来,兰州防化团二营战士刘强始终怀揣着一个叫姚倩的小女孩的作文,这个至今下落不明的小女孩,让他深深牵挂。

  姚倩是舟曲月圆村城关一小四年级一班的学生,她在7日的特大泥石流灾害中失踪。

  11日清理姚倩家的废墟时,刘强拾到了姚倩的课本,并知道了这个小女孩的名字和学校。

  刘强小心打开课本,里面夹着两篇写在格子纸上的作文——《我有一个梦想》和《可怜的孩子》。孩子娟秀的字体、美好的梦想,深深触动了刘强的心。

  更让刘强心碎的是那篇《可怜的孩子》。这也许是一篇看图作文,姚倩描写了一个失去父母的孩子:他以后的生活怎么办,没有父母在身边,他将如何长大成人,会不会就因此饿死或冻死呢?

  自从发现这两篇作文,刘强就一直把它们揣在兜里。一有空,他就忍不住想象这个未曾谋面的小女孩。“她的学习应该不错,她应该很活泼可爱……”

  23岁的刘强是唐山人,去年年底刚入伍。没有亲历唐山大地震的他,从小就听家人讲述当年的故事,对灾难中的生离死别感同身受。刘强说,这个“近在咫尺”却远在天边的女孩,让他更加明白生命的可贵,更加懂得珍惜。

  坚强:我成了家里惟一男人

  如果不提及8月7日那晚发生的悲惨一幕,杨忠平是不会流泪的;如果不到晚上休息的时候,他也不会放下手里的活儿。

  在甘肃舟曲县第一初级中学受灾群众安置点,这个仅有15岁、略显瘦小的孩子什么都做:抬水、清扫垃圾、搬运东西、发放食品……

  很少有人知道,在这次特大泥石流灾害中,杨永平失去了两位亲人——他的爸爸和21岁的哥哥,死里逃生的妈妈断了脚骨和两根肋骨,被送往兰州救治。

  8月12日,杨忠平爸爸和哥哥的遗体被救援人员安葬,送完亲人最后一程,杨忠平也来到舟曲县第一初级中学成立的受灾群众安置点当了一名志愿者。

  舟曲县第一初级中学团委书记叶英告诉记者,杨忠平这几天总是最早来到安置点,晚上忙完了所有的活儿才离开。叶英说,杨忠平的身体很单薄,背两箱方便面对他来说都很困难,可是他总是要坚持到最后。“我们都很担心他身体受不了,但是他自己不愿意停下来。第二天又早早到安置点来了。 ”叶英说,刚开始,杨忠平有些沉默,学校的老师安排了几个比较开朗的同学和他分在一组,希望能够安慰安慰他,一两天以后,他慢慢地开始和别人开开玩笑,脸上也露出了笑容。

  现在的杨忠平最担心的是住院治疗的妈妈,他告诉记者,这是他在世界上惟一的亲人了。

  “发生泥石流的时候,我的头被夹在门缝中,好不容易才逃出来,想起来真的很可怕。 ”杨忠平说,“亲人没有了,房子也没有了,可是现在这些都过去了,活着的人要好好活下去,现在我是家里惟一的男人,我想帮助和我一样的人。 ”

  灾民生活在艰难中逐步恢复

  有牛奶有火腿,能看电视听广播

  有了牛奶,有了火腿,可以看电视,可以听广播……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发生后的第七天,经历过缺水少粮的舟曲灾民生活条件正逐步改善。尽管他们离正常生活还很遥远。

  14日早晨,在舟曲一中安置点,起床不久的灾民从蓝色的帐篷里钻出来,不慌不忙地走到“青年志愿者服务站”领取早餐——一袋纯牛奶、一包方便面、一瓶矿泉水。

  “有牛奶了,早餐很不错。昨儿也睡得不错呐! ”67岁的李开山说。

  服务站工作人员孙亚云说,800袋纯牛奶昨天下午刚送到舟曲一中。“各个安置点早餐都不一样,有的还有火腿肠呢! ”她说。

  在舟曲一中教学楼外,几个老乡坐在小板凳上看电视,现在播放的是甘肃台早间新闻。

  灾后,政府分别在舟曲一中、三中、黄庙山3个点搭起了123顶帐篷,接收受灾群众1552人。几天来,大多数灾民白天在泥石流废墟上挖掘亲人遗体,夜里回到帐篷休息。

  在县城中心地带,曾经被一米多深淤泥埋没的南街终于重见天日,部分商铺已经重新开张营业,居民拎着大桶小壶在路边排队取饮用水。

  甘肃省政府新闻办13日通报,在各部门全力抢通生命线工程后,目前灾区水、电、路、通讯基本恢复正常。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调往灾区的30个可降解的移动厕所也正逐步投入使用。

  在灾民安置点,目前床和被子还相当紧缺。

  甘肃省民政厅厅长田宝忠说,由于交通不便,大批行军床不能及时运进来,一中、三中两个安置点至少缺610张床。 “床我们有,就是运不进来。 ”

  他说,当地政府已开始动员志愿者和灾民把附近建筑工地的建筑用砖搬来,垫高帐篷底部再加上一层防水地铺,让灾民雨夜也能睡个好觉。

  本版文字均据新华社电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