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August 28, 2010

吴冠中如是说

  □耿林莽

  吴冠中先生离我们而去了。我以为他之所以成为大师,不仅仅是由于终生致力于传统画中国画和西方现代画的结合,在“油画民族化”“国画现代化”创作上,取得了巨大成就,更在于他不仅仅是一位画家,而且是一位思想敏锐,开放,具有卓越见解,敢于说出自己真知灼见的人物,这一点,也许比他的艺术成就更值得我们品味和学习。

  “在我看来,100个齐白石抵不上一个鲁迅的社会功能。多个少个齐白石无所谓,但少了一个鲁迅,中国人的脊梁就少半截。”吴冠中如是说。这是在贬低齐白石么?我想,不是。齐白石作为一个画家的地位,是贬不了的。吴冠中以齐白石与鲁迅相比,目的在于强调思想和思想家的重要性。我所以对他这段话产生了强烈反应,则是有感于当下中国思想学术界的某种态势或“倾向”而生的。

  改革开放之后,社会转向和平安定。而物质享受的追求对于精神生活的遮蔽与取代,娱乐性消费文化的迷漫对于严肃文化中的思想性的消解或侵蚀,也是无可回避的现实。自“国学热”一兴,颇有一种凡属传统都是“香饽饽”的迹象,言必引《论语》,行必尊孔儒之风悄然流行。于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便成了“过时货”,不吃香了。而鲁迅,理所当然地被冷落,他的骂人和“非孔”,便成为“秋后算账”的目标之一了。吴冠中先生“少了一个鲁迅,中国人的脊梁就少了半截”的警句之所以值得重视,我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加以解读的。

  吴冠中是从绘画和文学的差异上来说这番话的,他说:“越到晚年我越觉得绘画技术并不重要,内涵最重要。绘画艺术具有平面局限性,许多感情都无法表现出来,不能像文学那样具有“社会性”。“内涵最重要”指的是思想内涵。绘画不如文学,齐白石抵不上鲁迅,核心观念、关键词便在“思想”这一点上。他的说法自然是有根据的,但也有例外,譬如漫画,便是可以发挥针砭时弊,揭示矛盾,讽刺丑恶的作用的。吴冠中的画便可举以为证。我读过他的一幅画,题作《网》,1999年10期的《新华文摘》曾予转载。那幅画的主题便是网,捕鱼之网。画面上横竖都是网的展开或折叠,形成了“天罗地网”的格局。这些网具或浓或淡,大都是“写意性”的,有的如同黑色的宽带。粗重而突兀,似丧衣般,象征着死亡的恐怖。有的则像蛇蟒与怪兽,蜷曲着盘曲的身躯。这些网几乎占据了全部画面,只在背景一角,有一泓洁白之水,粼粼波纹屈指可数。三尾鱼在那里无精打采,无可奈何地游着,它们全然不知等待着它们的网的存在……

  网,便是这样的一幅画,美么?似乎说不上。然而她是有内涵,有思想的,足以引发许多思考。

  当年,我读过这幅画后受到启发,写过一篇《吴冠中画网》的小文,其中有一段话是这样写的:

  “画面上主宰一切的网,不正是为它们而设的么?也许,这三尾小小的鱼,才是画家心目中真正的主人公吧?画家所关注和同情的,到底是捕捞之工具的这庞然大物的网罟,还是毫无防卫和毫无戒备的,可怜巴巴坐以待毙的小鱼呢?”

  而今,大师已离我们而去。重读这幅画,重温他的关于绘画、文学与思想之关系的名言,我感到了心情的沉重与若有所失。失去了鲁迅又失去了吴冠中的中国,画家们作家们与一切的知识分子们,能否从他“少了一个鲁迅,中国人的脊梁就少半截”的沉痛感慨中,获得一些思想的启发呢?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