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生 陆烨 晚报记者 李宁源
《挟尸要价》是在《华商报》首发,由原《江汉商报》摄影记者张轶在2009年湖北荆州“10·24”大学生救人事件中拍摄的一张新闻照片。该图片反映的是湖北荆州“10·24”事件中,长江大学3名大学生因勇救落水儿童而遇难后,打捞公司有偿打捞尸体并现场索价。
2010年,《挟尸要价》夺得了中国新闻摄影最高荣誉“金镜头”奖。但在获奖的同时,关于其真实性问题却引起了一片质疑之声。相片中的“白衣人”王守海更是连连叫屈,声称要起诉作者。 8月23日上午,人民摄影“金镜头”评委会针对《挟尸要价》图片所涉及的新闻事实的调查结论认为,《挟尸要价》的新闻是真实的,不存在造假问题。
至此,该事件受到各方的广泛关注,作者张轶也因为照片的真实性问题而成为舆论的焦点。如今,四个多月过去,他的生活是否已经回归平静?回头看整个事件,他又有什么话要说?本报记者昨日致电张轶,他坦言,目前的生活已经基本平静下来,现在的自己“痛并快乐着”。
【事件回顾】
《挟尸要价》照片素材来源于2009年10月24日,湖北荆州大学生何东旭、方招、陈及时为救溺水儿童不幸牺牲后,打捞公司在打捞尸体时漫天要价,面对同学们的“跪求”,不仅无动于衷,反而挟尸要价,最终收取了3.6万捞尸费的事情。
摄影记者张轶在拍摄这张照片后,他所供职的《江汉商报》由于种种考虑并未刊发,于是,张轶以个人的名义在《华商报》首发该照片,以目击者身份署名“真真”。 2010年8月18日,《挟尸要价》以全票赢得“金镜头”年度最佳新闻照片大奖,记者张轶身份被迫公开。原本已经平复的新闻事件再次被拉到公众的视线里。
但出人意料的是,照片的获奖得来的并不是阵阵掌声,而是一片质疑。人们为争论照片真实性问题 “炸开了锅”,事件多方各抒己见,各执一词。长江大学党委宣传部长李玉泉公开发文质疑《挟尸要价》有误,照片中的“白衣人”王守海也频频向媒体苦诉自己的手势被误解,舆论的焦点立即落到作者张轶身上,也让他成为了一时热门的新闻人物。
“到底谁在说谎? ”这个大问号一直旋绕在人们的脑海之中。 8月23日上午,人民摄影“金镜头”评委会针对《挟尸要价》图片所涉及的新闻事实的调查结论认为,《挟尸要价》的新闻是真实的,不存在造假问题。至此,随着结论的公开,事情终于画上了句号。但本来一件大学生舍己救人的英勇事件因为一张相片的争辩而草草收场,也不禁让人唏嘘。
【对话人物】
张轶1985年出生,陕西人。 2009年5月大学毕业后进入 《江汉商报》,成为一名摄影记者。因为2009年10月24日拍摄的《挟尸要价》新闻组照屡获大奖,由此备受压力,最终离开《江汉商报》。后在圈内老师的引荐下,到湖南长沙《潇湘晨报》任摄影记者。
在采访前,出于对张轶的保护,他的一位长辈跟记者打了招呼。采访张轶的记者很多,“孩子好不容易平静下来,这事情搁在谁身上都有压力,更何况是个刚踏上社会的大学生。所以凡是陌生号码一般都不接。 ”于是,记者特意发了短信告知身份,张轶14点33分回复:“忙,晚点联系你。 ”在等待了6个小时后记者得到了回复。 20点21分记者接到了张轶的电话,“喂?不好意思,我刚刚忙完,最近事情多。”看得出,现在的张轶似乎正从困扰中走出来,并重新投入到了工作当中。
“这件事让我变得更成熟”
记者:事情过了这么久,你认为照片事件有没有给你带来积极正面的影响?或者是变化?
张轶:(沉默)变化可能就是整个人成熟了很多,以前就是一个刚刚从大学毕业的毛头小子,社会经验很少,处世之道、做事的态度都没有现在那么稳重,对工作上的认识也有些改变。然后个性上也发生了变化吧,应该也更稳重了。
记者:你现在是一个人在湖南生活?
张轶:对,我老家在陕西,我现在是离开父母、离开女朋友,一个人在湖南生活。
记者:那么,你能说说负面的影响吗?
张轶:我曾经有一段时间,接到很多骚扰电话,两个手机都被打爆,每天24个小时不停的有电话进来,最后我只能关机了。那个时候真的是很疲惫。
记者:这段让你疲惫的时间大概持续了多久?
张轶:一个多月吧,从8月21日开始,我还特地请了半个多月的假。
“对当初的选择,我不后悔”
记者:听说有人曾扬言要伤害你,现在你还处在这种人身安全的担心之中吗?
张轶:已经过去了,不说了。现在报社都安排我经常出差,多往外面跑跑,然后我也可以不在一个地方呆着。
记者:你觉得后悔吗?
张轶:没有后悔药的,我本来的初衷也是希望政府可以完善打捞机制,我个人觉得,收取打捞费是合理的,这也算是劳务费,但是一具尸体要收1万2,我觉得实在太过分了。说句老实话,一个荆州人一年的收入都不一定有1万2,你要人家用一年的收入去支付打捞费,我觉得是不合理的。
记者:长江大学党委宣传部长李玉泉对照片提出质疑,你有什么要说的?你觉得校方为什么要这样做?
张轶:这个我不好评价,但是我真的很纳闷,我第一就感觉很简单的一件事情,为什么会变得越来越复杂?那天,荆州所有的媒体都去了。大家本来都是做一个报道而已。
“这个奖除了麻烦只有平静”
记者:照片中的“白衣人”王守海事后为自己叫屈,他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内心很痛苦,成了罪人,你觉得对他有什么要说的?
张轶:我觉得,首先这件事情是很多不负责任的媒体去进行的采访,如果提出了质疑,你要做一个客观的报道,就应该事件双方都进行采访,而不是找其中一个,只听一面之辞,这是不负责任的做法。
记者:你至今是不是还很确定他捞尸当天说的话?
张轶:我这个人适应性比较强,我现在在湖南,湖南话我虽然不会讲,但是我都听得懂。
记者:也就是说你听得懂他们的方言,你非常确定他的确是 “挟尸要价”的意思?
张轶:我非常确定。
记者:他说要起诉你,后来起诉了吗?
张轶:没有。
记者:那你和王守海接触过吗?
张轶:事发的时候采访过他一次,后来就没有接触了。
记者:那么,你现在觉得这个奖项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张轶:对一个摄影记者来说,这种荣誉是很重要的。有些人会觉得拿奖就是荣誉和金钱。但是对我来说,现在我只觉得我很平静,除了麻烦,其他并没有感觉到。
记者:现在你的生活是不是已经恢复平静了?描述一下你现在的生活状态。
张轶:不是恢复平静,而是平静下来。我的生活状态通过这一年的磨练,现在算是稳定一些。
记者:如果要用两个字描述被关注的那段时间,你会怎么形容?
张轶:痛苦。
记者:那么现在呢?
张轶:痛并快乐着。快乐是我还可以每天和同事一起去工作、去拍照,享受按下快门的每一瞬间。摄影是我的爱好。
采访最后,张轶告诉记者,一年来,为了避免骚扰,自己已经换了3、4个手机号了。显然,他仍旧怀着一丝不安定感。但好在,正如他自己所说,这一年的磨练让自己更加成熟,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他表示自己还会坚持还原事实的真相。而照片事件,就让它随着2010年的逝去,一起尘封起来。毕竟,生活还在继续……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