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墙”气势不凡 记者 周明佳 摄
散落在地的石头有模有样
“石墙”的痕迹不知是天然而成还是人工雕琢
昨日,曹黎明先生向本报报料称:昆明市五华区沙朗白族乡一道山梁上,有两段高达10米的古石墙。石墙每段长约五六十米,中间有一个大缺口,给人一种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感觉。曹黎明猜测,它是大理国时期遗留下来的古城墙,是一千多年前大理段氏所建,有防御和保护作用。它是否真的就是古石墙,还有待有关部门、专家考证。
调查 山梁上有10米高“石墙”
昨日中午,记者驱车来到沙朗乡磨刀箐村,前行两公里后到达山顶。山顶上是一块宽阔的缓坡地,四周树木葱郁。站在山顶,可以俯瞰整个沙朗坝子。在一片长满了野草和野蕨菜的山梁上,一段10米高的“石墙”赫然显现在眼前,远远看去,高大的“石墙”像一道天然的屏障。
乍一看,“石墙”是天然的山石堆积而成,但细细一瞧,又像人工堆砌而成。更称奇的是,石墙依山就势,似乎就设在一道山梁上,而且两段“石墙”间有一个大缺口,如果将它们连接起来,则将形成一段200多米长的高大墙垣。
辨认 石条像人工打磨切割过
走到石墙前仔细一看,发现石墙由一块块石块叠加而成,几块落在一旁的大石条子,就像是经过人工打磨、切割过一样。而有的石头又好像没有任何加工过的痕迹,完全是大自然天造地设。
记者沿着石墙爬行,很是艰险。记者发现,石墙的气势虽在,但历经风雨,许多石头上、石缝里都长满了青苔,以肉眼分辨,根本无法确定它是自然形成的石堆,还是人工堆砌而成的石墙。
说法 “石墙”为大理段氏所建
曹黎明说:“这些石块并不是简单地叠在一起,石缝之间有人工黏合起来的痕迹。我第一次见到这石墙时,就是因为从石缝之间找到了白色石灰和沙土,才感觉到这石墙像是人工修筑的。”
随即,曹黎明从两块石块间取出了一块类似石灰的东西给记者看。曹黎明还指着一块石头上的一些“刻痕”说:“你们看,这石头上还刻有文字,像是‘日月同天’4个字。”但记者仔细辨认,却看不出来端倪。
“我认真看了几次了,我认为它是一道古石城墙,有的石缝中,还有沙浆的痕迹,明显是人工垒砌的,只不过在垒砌时,依托了山势,形成了石墙。在石墙的后面,曾经生活过一些古代的白族居民,他们依托石墙,占据着山顶要塞,俯瞰着沙朗和昆明坝子……”
曹黎明猜测,这两段石墙,是宋朝段氏家族从大理搬至此地居住后修筑的,修石墙是为了防御,也是为了控制交通要道。据说,当时茶马古道从此地通过,这里是茶马古道的一个关口。
曹黎明说,他目前正在从事昆明古代历史的调查工作,想弄清昆明古城的来历及周边的远古居民。曹黎明介绍,现住在磨刀箐村的村民几乎都是70多年前从滇东北迁移过来的,而此前这里生活着许多从大理迁移过来的白族居民。“石墙”可能是1000年前北宋时移居到此的大理段氏所建。这里也很难说是古代大理国的一个边隘,说不定还有驻军把守过。
“古代人修城,会依山就势。这石墙,有一部分是自然的山石,但也有许多是人工垒砌上去的,你别看石头那么大,有的不太规则,这可能是当时砌城墙是选择自然山石的原因。但有一点,一个个、一块块的石头垒在一起,如果没有人为因素,光靠大自然是很难如此成形的。”曹黎明坚持认为,这两段石墙就是古城墙。
传说 山上曾有白族居住过
当地村民是否听过有关这段“石墙”的传说?
磨刀箐村50岁的邹元菁村长说:“我小时候到梁子上放羊时就见到过‘石墙’了,当时我们都叫他石围栏。至于它的历史,我们也不太清楚,但小时候听长辈说起过,以前山上确实有白族居民生活过,但后来听说白族居民都下山生活了。我长大一些后,有一名云南大学的老教授到山上考察时,曾说这是一段‘古城墙’。但近年来,并没有专家考证过,它就是古城墙。”
据邹元菁介绍,沙朗的白族居民是从大理搬过来的,当年南诏国灭亡后,由于某些原因,部分段氏从大理搬至此地,在山梁子上定居下来,当时茶马古道由此经过,曾经还有人看到过石条铺成的古道,而现在这些石条都已经没有了。
记者 左学佳 实习生 邹晓艳(春城晚报)
?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