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August 12, 2010

【 】

  去年8月初,蜀山区和滨湖新区分别招聘了一批大学生到基层社区工作。一年过后,两个区的大学生“小巷总理”却做出了不同的选择。蜀山区选聘的大学生有约一半人离开了社区工作岗位,还有一部分人准备“跳槽”;而滨湖新区却只有一人离职,很多人已经在“享受”这份工作。同样是大学生,同样是在基层工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反差呢?记者近日分赴这两个区,进行了调查。

  “过关斩将”后为何黯然退出?

  蜀山区57名大学生进社区工作一年后仅剩一半,待遇和身份问题或为诱因

  生活压力“压倒”工作激情

  去年5月,蜀山区面向全省公开选聘大学生到社区(村)工作,在连过笔试、面试等几道“关”后,安徽师范大学研究生李民菊在两千多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成功被选聘为社区站长助理。和李民菊一起到岗的还有其他56名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大学生,其中好几名还是重点大学毕业的,他们随后被安排到蜀山区11个街道(镇)管辖的57个社区(村),担任社区站长(村长)助理。李民菊被选聘以后,分到了西园街道下属的某社区。

  来了大学生后,各个社区都对他们寄以厚望,期望年轻的大学生能为社区工作带来朝气和活力。然而一年之后,这些大学生中的近一半人先后离职,李民菊也在今年4月份离开了社区。一名在岗大学生站长助理向记者透露,剩下的约一半人中,也有不少人有“跳槽”的想法。

  蜀山区某街道大学生站长助理杨辰(化名)工作一年后,最近也在琢磨着跳槽的事儿。他告诉记者,社区工作任务量大、繁琐事多,如宣传报道、计划生育、人口普查以及其他社会事务等,需要经常上门搜集信息。除了繁琐的工作,让杨辰感到最头疼的是基本的“口粮”问题。据其介绍,这批选聘人员收入由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等构成,年收入不低于2.5万元,但扣除保险等费用后,他们每个月拿到手的工资只有1400元左右。杨辰向记者算了一笔账,每个月房租、水电500元,生活费500元,加上其他开销,基本上所剩无几。杨辰坦诚地告诉记者,虽然很喜欢社区工作,但迫于生活压力,不可能长期留下来。

  “我们并非想要多好的待遇,但至少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才能安心下来工作”,蜀山区南岗镇某社区站长助理曹兰(化名)告诉记者,南岗招了6名大学生,目前只剩下2名在岗。

  去年8月初,蜀山区选聘了57名大学生进社区(村)任职,如此大规模的大学生进基层工作,一时间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一年过后,记者再次探访时发现,这57名大学生中的近一半已经离职。当初2000多名大学生竞争的职位,录取比例近50:1,为何一年前突破“重围”的他们,在一年后又选择了“遁逃”呢?

  身份认同出现“危机”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促使这批大学生离职的原因,除了收入的问题之外,还有“身份”的认同问题。一位社区站长助理告诉记者,他们这批人,社区(村)不直接管理,蜀山区也很少有人过问。这一年,仅由区民政局组织召开过一次交流会,每个街道(镇)只派出一名大学生参与。

  “选聘生”究竟是什么身份?另外一名选聘人员陈晨(化名)告诉记者,前不久,我省启动了2010年选聘大学生村官工作,他们中有不少人报了名,到蜀山区相关部门开证明时,该区相关部门的一位负责人告诉他们,“选聘生”就是社会招聘,就是合同制员工。陈晨很不理解,同样是到基层工作,大学生村官可以享受公务员加分、考研加分等各种政策优惠,而他们却什么都没有。

  此外,陈晨到岗后,档案也从未被过问,搁在身边已经一年多了。其他选聘人员的档案,也没有被区里统一接收,有的放到了人才市场,有的放回了老家,还有的像陈晨一样,在自己手里。

  社区:想留人却有心无力

  “社区工作非常需要人才,大学生来了之后,我们的工作也有了不少起色”,蜀山区三里庵街道二里街工作站副站长李成毅告诉记者,在社区新闻宣传、社区活动的策划组织等方面,大学生们都发挥了主力军作用。李成毅说,大学生进社区担任站长助理职务,就是为了将他们培养成社区站长、副站长的接班人选,希望他们能安心工作,“同时,社区也在为大学生们申请更好的待遇,但显得有些无能为力。”

  本报见习记者 杨通梅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