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August 22, 2010

  从宿州路拐入淮河路,行至淮河路和花园街交叉口处,这里曾经是老合肥非常出名的“县桥”所在地。淮河路此段曾是填河修建的道路,这条被填的河就是老合肥穿城而过的金斗河,而县桥就横跨在金斗河上,县桥所在地路段就被称为“县桥大街”。翻开1945年绘制的《合肥城区一览图》,能够看到县桥大街所在地地段:从安庆路和花园街交口到阜南路和阜阳路交口。

  站在阜阳路与淮河路交口这个曾经的县桥上,看着川流不息的车辆和行人,以及两旁的高楼大厦,昔日的县桥大街早已淹没在繁华里。合肥有句俗语叫:“明末清初建县桥”。如今,我们只有从县桥派出所、县桥街道这样的名称中,才可以感受到逝去的那段岁月留下的印记。

  以前的县桥大街虽然热闹,但却是典型的脏乱差。在解放前,县桥大街是出名的制革和做鬃刷、风箱的一条街,沿街道两边开了二十家手工商铺,都是前店后坊的经营模式。

  旧时的庐州城里烧锅用的燃料一般是粗糠和稻草,也有用柴火的。当时的居民家里用的是锅台,紧贴着锅台的是一个木制风箱,做饭时,一边往锅灶里添柴,一边要使劲拉着风箱。那遍布全城人家的风箱,便是从这风箱一条街上买来的。

  走进那个时代既脏又乱的县桥大街,那发臭的河水,夹杂着牛皮及鬃毛的臭味,确实令人欲呕。解放后,随着旧城改造,首先是金斗河被填,然后是整个大街开始重修,那曾经的风箱声和作呕的臭味,也渐渐地消失了。

  县桥大街

  灶台之上 再无风箱

  合肥

  真

  今日的合肥,有专售女子用品的女人街,有宁国路的美食龙虾一条街,有卖茶叶的巢湖路市场,有专门购物的步行街……但随着经济多元化的加速推进,现在综合性的商业街越来越多,但以专业功能划分的特色街则越来越少见。不过,在一百年前的庐州城,专业市场的划分是相当明确的,老合肥有句俗话:东门的木匠、西门的铁匠、北门的篾匠。如果那时候,你要到双岗老街去开店卖时兴衣裳,肯定会折本,因为那地方是专门卖棺材的,要卖衣服也得卖寿衣才成。

  得味

  四湾巷是阜南路和宿州路交口附近的一条宽约5米、长约50多米的小巷,两边都是居民楼,偶尔一户将窗户打开,露出一爿小店。 这条安静的小巷曾是老合肥的竹器一条街,巷内一家开商店的老板周全看到记者拿着相机左拍右拍,就主动和记者搭起讪来。

  “我住在这里已经有40多年了。”他告诉记者,四湾巷也叫四弯巷,是由于这个巷子有四道弯。随后,他拿起笔在烟纸盒上画起了四湾巷以前的样子。从现在的宿州路合肥三中对面,一共拐了四道弯,然后从阜南路出来。

  过去四湾巷竹器鼎盛时期,从街南到街北,依次排列着20多家竹器店。不过,现在的四湾巷已经没有一家竹器店,只是在操兵巷(原四湾巷一部分)和宿州路交口,仍有两家卖竹器的小店,门口悬挂着竹筐、竹篮等。

  大一点的竹器店的女老板姓黄,她告诉记者,家里祖传经营竹器,到她已经是第5代了,这倒和历史资料记载的吻合。在《安徽文史资料全书·合肥卷》提到的特色街巷里,四湾巷里的篾匠店老板大都姓黄,“或个人,或一家,最多带一两个徒弟,代代相传,靠手艺谋生。”

  据老板介绍,从一根成竹到一个竹器的诞生,所需要的工序多达十几道。砍、锯、切、剖、拉、撬、编、织、削、磨是竹篾编织的基本功。其中最难的工序便数剖竹条了,剖竹条需要用一种特制的砍刀,砍刀刀口很锋利,稍有不慎,便会受伤。

  附近的老人告诉记者,一直到解放初期,四湾巷的竹器店买卖仍然兴隆,庐州城里的人家,日常生活少有离得开竹器的,买菜要拎着竹篮,腌菜拿出去晒要簸箕,养鸟要鸟笼,筛面要筛子,做饭要使用蒸笼,夏天要睡凉床、席子。

  曾经的四湾巷竹器匠人,如同这巷子的名字一样,将竹子弯曲制作成各种竹器。而如今随着时光流逝,一如巷子一样,被拉直消失在历史中。

  四湾巷

  弯巷取直 竹器成忆

  仁爱巷

  巷名已逝 箍桶何存

  在红星路上,有一个小支巷,写着“仁爱巷”三个字。这个仁爱巷便是老合肥的“箍桶巷”,这里在以前算是庐州城的城南了,是修锅补桶的城市手工劳动者的聚集地。

  《合肥市地名录》上记载:仁爱巷,东西走向,东首起南土街,西至小南门街。而《合肥县志》对此巷记载为“王箍桶巷”,因为当年巷里有位姓王的箍桶匠,手艺精湛,无人能及,慕名前来学手艺的人特别多,后来这里居住了许多手艺精湛的箍桶匠。据说再往后,这里找箍桶匠干活的东家也多了起来,所以人们就把这里叫做了王箍桶巷。

  据介绍,解放的时候,这个巷子还叫“王箍桶巷”。当时许多箍桶匠们在这里干活,拉钻子、圆刨子、弓刨子、墨线等几十种工具一字排开。制作木桶是先将木块锯成大小相同的木板,然后要用烤或者烫的方式将木板制作成特别的弧度。木板之间采用削尖的竹子连接,之所以不用铁钉,是因为铁钉容易生锈。

  其实在老合肥,还有许多地方都有鲜明的区域特点,比如双岗的棺材一条街、三孝口中段聚集的土布行,凤凰桥路的全省著名的木材集散地,坝上街的米市,都以其鲜明特色吸引着各方来客。随着时光的流淌,这些老街和老手艺也渐行渐远。

  贺媛媛

  本报记者周晔 摄影报道

  从四湾巷拐入操兵巷东行出了巷子,就到了宿州路。沿着宿州路向南走下去,沿途可看到一些卖炒栗子的店。实际上,宿州路上的栗子店也是有渊源的,在宿州路中菜市入口处,有一条叫鼓楼巷的巷子,这个巷子曾是合肥最出名的炒货一条街。

  昨天,记者钻进这个脏兮兮的巷子,两边有许多小饭店、排档,吵闹声不绝于耳。当记者询问,可知道这里很久以前曾经卖过炒货时,一个饭店的老板告诉记者,这里从来也没有卖过炒货呀,你要买炒货到城隍庙去吧。

  在一百年前,无论是曾经的庐州府还是后来的合肥县,鼓楼巷都是大名鼎鼎的。单单在东鼓楼巷就有八九家比较大的炒货店,以炒花生米闻名,同时,还有炒瓜子、板栗等的。此外,还生产饴糖做成的糖饼、欢团、杠子糖,花生糖等等,尤其在逢年过节的时候,这里热闹非凡,每家都要在这里采购大批炒货、糖制品等。那时候,如果你要带孩子逛合肥,这里可是必去的“解馋”地方。

  东鼓楼巷

  炒货不在 只留吵闹

  李晓宜/漫画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