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December 19, 2010

治理拥堵 科学规划与产业升级才是正途

  □朱达志 成都商报评论员

  几天前,北京市交委公布“治理交通拥堵综合措施征求意见稿”,传闻中的购车须提供停车泊位证明、限制外地户籍人口购车等表述没有出现。但在过去的一个多月里,北京仍然出现了恐慌性购车潮:11月,北京市汽车销量创下今年以来单月销量纪录,达到近9.6万辆;12月仅第一周就新增机动车2.1万辆,是去年同期的2倍。截至12月5日,北京全市机动车保有量已达471.1万辆。

  居住在北京的四川人周蓉说,现在出门越来越“恼火”:人多车多,到处拥堵。这座城市人口目前已达1972万,而像周蓉这样的所谓流动人口也已经突破1000万。北京的城市承载力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近日通过的该市十二五规划建议,其中心议题竟然是“治堵和调控人口”。

  其实,北京的人口密度放在全中国和全世界,都不算特别大;不少单位面积比它人多的城市,也并不像北京那样拥堵。美国福布斯杂志公布全球人口最稠密城市排行榜,印度孟买名列第一,中国的深圳排名第五,中国台北排名第七,上海排名第十,北京仅排名第十二。这说明,拥堵的主要原因并不全在人多或人口密度大,根本问题还在于规划和管理是否科学、合理、人性。

  龙永图先生近日在某论坛上提出,“中国城镇化程度没有达到70%,就谈不上形成以内需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方式。”而加快城镇化建设,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及十二五规划建议中,也被视为解决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拉动内需型经济增长的重要战略举措。同时,城镇化也是缓解中心城区包括交通管理在内的公共服务压力的重要途径。而国内一些地区,却还在将建设和发展“烙饼式”大城市作为城市化建设的主要途径,这不能不说是城市发展理念的一大误区。

  解决人满为患、交通不畅等问题,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很重要。以深圳为例,其人口变化不管增减都跟产业布局密切相关。有关人士称,随着产业升级,第二产业的比重降低,一般加工制造业的转移和迁出,深圳人口密度也会减少。就是说,人口的增减是有其客观规律的,单靠“封”“堵”“挤”等行政措施,或许能在强力之下一时治标,但绝难治本。何况,这样做,是以牺牲一部分人的自由和利益为代价的。

  北京聚集了太多的资源和机会,成为人力洼地实难避免。作为首都,她最大的定位是政治中心。但现在的北京,却是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教育、科研、医疗、交通……“全中心”。北京不把太多的国有企事业单位,包括大学、大医院,以及部分行政机构疏散出去,同时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与郊区县卫星城镇的公用事业,要想从根本上治堵,缓解城市公共服务压力,难度很大。

  【网友声音】

  ●风从哪里来:靠行政之手把“外地人”挤出北京,理念上有问题,效果上也只能事倍功半。

  ●第三只眼:不宜用“堵人”的办法治“堵车”。治堵,还是要靠疏,跟李冰父子当年修都江堰是一个道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