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家空气质量达标了再入住。(资料图片)
昨日,“安全家居、绿色家园”2010年省会市民家居空气质量安全调查大型公益活动检测结束。经检测,省会58个居住小区内的100个新装修居民家庭中,室内空气质量合格的仅有16家,甲醛超标一倍以上的竟有1/5。
本报记者 杨琨
抽检结果
百户家居75家甲醛超标
自9月5日开始至昨日,省质监局国家环保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和河北省企业市场调查促进会通过免费检测的形式,对省会100个市民家庭的室内空气质量进行调查。检测的项目为室内空气中甲醛和苯的含量。
此次调查活动的采样和检测等相关工作是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进行的。装修工程竣工后未入住的,执行GB50325-2001《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装修工程竣工后已入住或虽未入住但已搬入家具的,执行GB/T18883-2002《室内空气质量标准》进行检测,甲醛限量不大于0.10毫克/立方米,苯限量不大于0.11毫克/立方米。
调查及检测活动覆盖了石家庄市58个居住小区。经检测,室内空气质量合格的16家,合格率为16%。这16家室内空气质量达标的,全部是与正规家装公司签订正式全包装修合同的业主;而所有委托非正规家装公司或个人进行的家装工程,室内空气质量全部超标。
检测数据结果表明,家居室内空气甲醛超标的75家,其中超标一倍以上的23家;苯超标的39家,其中超标一倍以上的2家。
污染危害
甲醛超标危害免疫系统
“检测结果超标说明什么?”昨日,得知结果的被检测住户多数显得很无奈又心存疑问。省质监局相关专家表示,室内空气污染以甲醛污染和苯污染最为突出。
专家表示,甲醛污染的主要来源是装修中使用的人造板材。甲醛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嗅觉异常、刺激、过敏、肺功能异常、免疫功能异常等方面。当室内空气中甲醛含量为0.10毫克/立方米时,就有异味和不适感;含量为0.50毫克/立方米时,可刺激眼睛引起流泪;含量为0.60毫克/立方米时,引起咽喉不适或疼痛;浓度再高可引起恶心、呕吐、咳嗽、胸闷、气喘甚至肺气肿。长期低浓度接触甲醛气体,可出现头痛、头晕、乏力、两侧不对称感觉障碍和排汗过剩以及视力障碍,且能抑制汗腺分泌,导致皮肤干燥皲裂;浓度较高时,对粘膜、上呼吸道、眼睛和皮肤具有强烈刺激性,对神经系统、免疫系统、肝脏等产生毒害。
苯污染的主要来源是装修中使用的胶粘剂、木器涂料(油漆)等。苯进入人体后可在造血组织本身形成具有血液毒性的代谢产物。长期接触苯可引起骨髓与遗传损害,血象检查可发现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全血细胞减少与再生障碍性贫血,甚至发生白血病。
污染探源
市内空气污染有六大主因
在发布检测结果现场,通过百家住户的检测结果,专家分析了省会家庭装修造成室内空气污染的原因主要有六大方面:
因素一:不达标的装饰材料依然在市场上存在。如果家装使用的各种人造板、复合木地板、胶粘剂、油漆等产品中甲醛或苯超标,势必会持续对室内空气造成污染。
因素二:部分业主贪图便宜,选择价廉质次的装修材料。我国对大部分装饰材料的生产是实施生产许可证或3C认证管理的。采购有生产许可证标识或3C认证标识的装饰材料,质量必然就有保证。但如果贪图便宜购买无证或假冒装饰材料进行家装,家居室内空气的污染在所难免。
因素三:“马路装修队”承揽的家装工程质量难以保证。使用无证、无照、无装修工程质量保证能力的“马路装修队”承担装修工程,会造成压价、低成本的无序竞争,而最终损害的还是业主的利益和健康。
因素四:部分有资质的装修公司在材料质量把关上不到位。装修公司繁多、家装行业竞争很激烈。因此,有些有资质的装修公司,为了赚钱也迎合业主的不合理低价要求,使用廉价低质材料。还有一些装修公司,管理不善,难以保证装饰装修材料的质量安全。
因素五:装饰装修材料使用不合理造成室内空气污染。室内空气的污染是综合性的,污染源来自于多种装修材料,如人造板、油漆、胶粘剂、涂料等。室内装饰装修用的装饰材料越多,室内空气受到污染的程度相对越严重。以至于装修材料本身污染物限量达标,装修材料的过量使用也难保证装修后室内空气质量达标。
因素六:业主对家装空气污染及危害认识不足。参加本次活动的100个家庭中,不少业主装修后未进行室内空气质量检测就已入住,根本不知道家居室内空气质量是否达标,是否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装修提示
选择正规装修公司很重要
昨日,国家环保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向省会消费者提示:室内空气质量关乎家人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装修后的家居,入住前一定要请权威检测机构进行室内空气质量检测,空气质量达标后再入住。
要选择性能合格、“污染物限量”达标的装饰装修材料。选择获证企业生产的装饰材料产品,优先选择值得信赖的知名品牌的装饰材料。
要选择正规装饰装修公司,并签订正式的装饰装修合同,以保证装修质量。
另外,室内多通风换气,养植一些绿色花卉,是降低室内污染物的有效方法。绿色花卉如吊兰、芦荟、非洲菊等也可达到植物净化空气的作用。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