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August 7, 2010

文化部长连发六问谈“反三俗”

  早报讯 “据说现在一年创作歌曲在两万首以上,但是真正为广大群众所传唱的有多少首?现在一年创作的小说等文学作品汗牛充栋,但真正为广大读者所一致公认的力作有多少部?出版业一年出版各类出版物三十万种,但真正能与我们先辈几千年为我们留下的八万种历史典籍比肩的作品有多少?我们全国几百个电视频道,数以千万计的文化节目,真正的有丰富文化内涵、高尚文化品位和品格的节目又占多大比例?我们每年生产四百多部影片,上万集电视剧,其中能与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并驾齐驱的传世力作占多大比例?热遍全国的文化遗产保护浪潮中,逐利、炒作,托假的‘虚火’占多大成分?”

  中国思想文化文艺界正掀起浩荡的所谓“反三俗”运动——文化部部长蔡武昨天以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的形式,连抛六问,高调阐释官方对于“反三俗”的立场。官方媒体新华社继之前一天发文痛批郭德纲后,昨天再度发表题为“对‘三俗’绝不能边打边捧”的评论文章,批评重庆一家都市报对凤姐拍广告的报道“低俗之风跃然纸上”,指出面对“三俗”之风,社会一时形成了“一边狠打,一边追捧”的怪现状。

  文化行政部门要行动

  蔡武昨天坦承近年来文艺创作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低俗化、娱乐化倾向严重。

  他指出,有的艺术家公开表示,他的创作目的主要是娱乐,不追求深刻的思想内涵。创新意识不强,模仿之风盛行。比如,《印象·刘三姐》成功之后,各地一哄而上,大同小异,在视觉和审美上使观众和游客疲劳。还有一些是急功近利、金钱至上、追逐成名不择手段,在炒作和包装上寻找出路,用低级的噱头和耸人听闻甚至丧失道德底线的所谓“卖点”吸引眼球。一些作品通过暴力色情、陈腐迷信、八卦奇闻来促销谋利。

  关于低俗化产生的原因,蔡武声称,一是市场导向的负面影响。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追求商业利益最大化,以最少的付出获取最大的经济报酬成为一种价值追求。这是市场规律的体现,但也不可避免对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产生影响,期望一夜暴富,浮躁风气、快餐式创作流行起来,这些因素不可避免地对艺术创作产生消极影响。

  二是受全球艺术发展趋势的影响。三是文艺批评流于形式,助长了低俗化的趋势。目前,文艺批评状况堪忧,健康的、正常的文化批评式微,对低俗、消极、混乱等不健康不正常现象不进行客观批评,或不痛不痒,批评缺乏针对性、实效性、公正性和权威性,有的甚至在利益驱动下作托,助长了低俗之风的泛滥。

  蔡武强调,各级文化行政部门对这种不良风气不能听之任之。

  历史遗产成玩偶

  对于中国最近出现的国学热、文物热、申遗热,蔡武指出目前在文化遗产保护中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和不良现象:争夺名人故里,甚至争夺本来子虚乌有的所谓名人的故里;兴建假历史文物,盲目举办祭拜活动;丧失道德底线,混淆基本的是非观念,肆意炒作一些负面的文化现象、历史人物和文艺形象。

  蔡武批评了过去对待传统文化的两个极端观点:“言必称希腊”的民族虚无主义以及搞“复古”的狭隘民族主义、“国粹主义”,同时指出现在又有人在这个问题上搞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不分良莠,不分精华糟粕,只要有利可图,就打着保护、弘扬传统文化的旗号搞开发利用。其实质是对传统文化缺乏敬畏之心,不尊重祖先,把历史遗产当成手中的玩偶、谋利的工具。

  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上,一要心存敬畏,二要心存感恩。

  不输出中国发展模式

  有关对外文化交流,蔡武认为其目的不是要输出中国的意识形态和发展模式。他指出,在对外文化交流的内容选择上必须是全方位的。不仅要有传统文化,也要有现当代的文化;不仅反映我们已经取得的成就,也要全面反映我们还实际存在的不平衡、不发达的状况;既要突出中国特色,也要注重寻找同外部世界的共同点,反映世界流行元素在中国的传播情况。

  蔡武认为目前中国输出的偏重于传统文化,在当代文化和流行文化方面的传播力度不够,特别是缺少能反映当代中国发展面貌、具有文化内涵和思想深度的优秀图书、戏剧、歌舞和影视作品,导致国外民众对当代中国情况缺乏全面准确的了解。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