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8月13日电(张玉清 李开强 李天霞)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发生后,空军某航测机组闻令而动,在密布的乌云缝隙中“抢”回第一手灾情图片,为国家救灾指挥机构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
受灾面积有多大?灾情是否会蔓延?救灾排险的危险性有多大?需要投入多少人员、装备?当时,这一切都是“未知数”。
8日12时15分,空军某航测机组迅速进入战斗状态,赴舟曲上空执行灾情监测任务,拿回第一手灾区影像资料。
一个未知的空域,一条全新的航线。机组紧急进行着必要的准备。13时51分,飞机呼啸升空。飞行中,机组成员边研究灾区地形,边确定航拍路线。分析、计算、标图……近2个小时的航程,大家一直忙碌着。
舟曲上空,密布的乌云翻滚,机组人员的心缩成了一团。如果不能找到能见度足够好的拍摄点,这次监测任务就将宣告失败。他们在空中盘旋,努力寻找着云缝。
舟曲县城毗邻白龙江,北依翠峰山,南望端山,是典型的“两山夹一江”地形。山谷中的舟曲,本身就增加了监测任务的难度。而此时,密布的阴云,又遮住了航测机的“视线”。
16时10分,情况出现转机,机组人员发现了盼望已久的云缝。他们果断决定,从万米高空直接下降至最低安全飞行高度。当时云层高度只有1000多米,而周围山峰平均高度3000米,最高的达4900米。稍有不慎,就可能撞山。
在乌云翻滚、气流涌动的恶劣条件下,他们冒着风险下降高度,不断修正飞行参数,寻找最佳拍摄角度,选择最优化的空中航线。
为拍摄出更加清晰的影像,飞机在最低安全飞行高度保持着高稳定、低速度飞行。透过舷窗,机组人员看到,泥石流犹如一条无情的巨蟒,吞没了楼房、摧毁了桥梁、阻断了道路,不知多少生命被吞噬,又有多少生命待救援……
惨状,让他们揪心,也激发了斗志。他们只有一个信念:拍出最清晰、最有价值的影像。突然,一阵强气流让飞机骤然间发生剧烈抖动。飞行员立即稳稳握住操纵杆,尽量使飞机保持平稳。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拍摄出清晰的图像。
长时间与气流对抗,让飞行员汗流浃背。但此时,机组人员却打开了舱内加热装置,机舱内温度迅速上升至近50摄氏度。
这是因为,巨大的高低空温差,让相机镜头蒙上了一层浓浓的雾水。为了确保拍摄质量,机组人员不得不打开舱内加热装置。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机组人员连续2天,飞行4架次,计12小时,“抢”回432张高质量航拍照片,为国家救灾指挥机构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