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August 19, 2010

防灾避险专家提出兰州地质灾害防治方法

  丁祖全:首先是申请国家专项资金加大财政支持。地质灾害防治是一项城市最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维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民生工程,既然是造福一方的民生工程,首先政府财政要加大支持力度。

  2008年以前,兰州市每年用于地质灾害防治的专项资金仅有200万元。2009年兰州市财政预算支出达到了3000万元。同时从各种渠道向国家争取专项资金2500万元。在财政支持下,2009年包括九州石峡口治理等多处工程已经展开。政府财政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倾斜,说明国家和地方政府对此问题已引起了高度重视。

  “药方” 鼓励社会参与治理

  记者:以南山路修建为契机,前不久南山路红山根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启动,这是否是解决地质灾害防治资金困难的一种新思路?

  丁祖全: 今年7月,兰州市国土资源局以南山路修建为契机,将工程治理和灾害防治区域群众搬迁避让相结合,实施红山根四村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该项目位于红山根四村南侧山体,计划总投资5000万元,可搬迁安置南山路桃树坪至伏龙坪滑坡威胁区域群众2628户。探索出了兰州城市建设和地质灾害防治相结合的新路子。

  2009年,除了政府财政支出外,从社会各个方面参与,结合工程项目建设,用于地质灾害防治的投资已超过1亿元。如:兰州城投公司孙家台经济适用房项目在边坡治理方面就投入了2000万元。

  “药方” 今后先治理后建设

  记者:九州开发区是兰州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域,如何杜绝在开发建设中发生新的滑坡悲剧?

  丁祖全:作为地质灾害频发的九州开发区,自2009年5月16日九州开发区石峡口发生山体滑坡,致使石峡口小区4号楼住户七死一伤重大地质灾害事故后,区内的项目从规划审批环节便增加了“地质灾害防治”一环。以前九州开发区建设的原则是“先发展、后建设、后治理”,现在我们采取先治理、后建设;边治理边建设,从而在源头上把好地质灾害防治关。

  “药方” 通过市场化运作治理

  记者:地质灾害防治是公益性事业,在政府财政紧张的情况下,如何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来参与到地质灾害的防治当中?

  丁祖全:目前我们的政策是“谁治理、谁受益”。如庙滩子整体打包项目,该项目就包括对庙滩子地质灾害多发区朝阳村、王保保城等处进行地质灾害治理。下一步兰州市将对东李家湾同样以市场化运作的方式进行治理。这样利用外来资本既完成旧城改造项目又实现地质灾害的防治。

  同时,按照国家相关法规,位于公路、铁路两侧的边坡治理和地质灾害隐患点应由公路、铁路部门负责治理,而兰州市许多隐患点如小达子坪滑坡点、国道109沿线等多处隐患点均在公路两侧,下一步我们将这一问题向有关部门汇报,通过有效途径让公路部门也对公路沿线地质灾害防治出一份力。

  “药方” 部分区域需“群策群防”

  记者:在没有工程项目的地质灾害隐患区,又没有资金进行搬迁安置的情况下,将如何进行防治?

  丁祖全: 对于既无资金进行搬迁避让,也无开发项目投资的地质灾害隐患区域,“群策群防”是惟一的避险方式。

  现在皋兰县就有90人的监测队伍,他们的脚步覆盖了全县66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守护着3000余村民的安危。相比而言,城关区的群策群防力度更大,96名专业监测员活动在伏龙坪、红山根、王保保城等城关区一些地质灾害重点监测区域。这些监测员还必须具备识别地质灾害发生前兆、指导防灾和应急处置等技能,对监测点上设置的木桩、雨量器、流速器等简易的观测装置都要定期进行观测记录。

  在继续完善地质灾害大监测预警系统的同时,城关区正在酝酿建立以社区为主体的地质灾害小监测预警系统,真正做到群策群防,提高城市居民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和预警处置能力。

  本报记者 石玉龙 实习生 魏小艳

  兰州地质灾害之展望篇

  彻除隐患 十年规划不是梦想

  如果不是2008年的汶川地震,兰州地质灾害防治依旧停留在“被动救灾的局面”,每年200万元的地质灾害防治费用,仅能雇几名监测员或安排居民进行临时避难过渡;如果不是九州石峡口一幢居民楼被山体滑坡摧毁两个单元,兰州市不会掀起“先治理后建设”的地质灾害治理新风。

  兰州彻底清除地质灾害隐患的路究竟有多远?兰州市国土资源局局长丁祖全的回答是:10年。

  “防”与“治”的尴尬需打破

  8月16日起,兰州市国土资源局邀请省内地质灾害研究专家对兰州市境内各大泥石流、滑坡、崩塌灾害重点防治区域进行拉网式大排查,所到之处大多数洪道被非法侵占,非法建筑堵塞洪道,非法砂厂破坏山体,在政府正修补九州石峡口、盐什公路小达子坪滑坡的创伤时,还有人公然毁坏防洪道、破坏山体稳定性。

  专家们认为,地质灾害“重在防,而不在治;重在先治,而不在后治”。在工程建设中,主动避开地质灾害多发区域——此乃防;无法避开,非建不可的,要对工程区周围的地质环境进行全面的勘察,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对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在灾害发生前就采取治理措施——此乃先治。

  排查过程中,专家们无不为触目惊心的现状而叹息,人为破坏地质环境的行为不及时加以制止,兰州地质灾害的防治将永远处于“被动的救灾局面”。

  国土“孤掌难鸣”局面应解决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侵占河洪道的行为主要有违章建筑、非法开采、乱倒垃圾、填沟造地、堆放材料等,而这些行为涉及到的主管部门有城建、规划、国土、防汛、环卫、执法等多部门。但目前地质灾害防治的主要政府部门只有国土部门,而兰州市国土资源局下设的矿产处算是专门负责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一个具体单位。由此可见,仅国土部门是无法协调全市各相关单位集中力量形成合力对地质灾害进行防治的。

  “实际上河洪道被侵占的问题是市防汛办主管,我们不便发表意见。”城关区国土资源局一负责人私下对记者说。

  8月17日,根据气象部门预计,近期兰州将出现持续降雨,局部地区将有大雨,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较大。为此,兰州市委、市政府紧急召开全市防汛指挥部扩大会议,对全市防汛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会议要求加强对主城区96条洪道的清淤工作,以提高泄洪能力,对重点地段派专人进行24小时巡查、监测。

  “不知防汛办是否知道大砂沟已几乎被填平,黄峪沟已被堵死,安宁深沟内四个采砂厂正在挖采沟坡。这些地段一有暴雨就可能引发泥石流,仅是巡查根本无法防范。”在此次大排查中一位专家忧虑地说。

  十年除患的打算不是梦

  谁来负责把侵占洪道的违法建筑拆除?又有谁来负责“叫停”非法开采企业?如何对削坡建房、堵塞沟道等行为进行事前制止和查处?各级管理部门在具体防治和应急处置工作中应担当怎样的角色,承担哪些责任?怎样建立强有力的行政执法措施?

  这些问题,在今天地质灾害“应急声”此起彼伏的现实下依然存在着,这或许也是兰州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又一个“隐患”。

  根据兰州市重大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规划,兰州市将力求通过10年的组织,对规划进行落实,做到对地质灾害的基本遏制。

  就如何实现《规划》中的理想蓝图,有关专家认为,兰州市必须尽快成立更高级别的地质灾害防治组织机构,协调城建、国土、防汛、公安、执法、环保等多部门形成合力,先从源头上制止人为破坏河洪道和破碎山体行为。另一方面加大执法力度,对造成、诱发地质灾害的相关单位、责任人进行处罚,以防为先,再按照规划加大治理力度,10年做到地质灾害的遏制或许不是梦想。

  本报记者 石玉龙 实习生 魏小艳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