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9月13日讯 据《海峡都市报》报道,1990年9月11日,在金门战地的晨曦中,一场因两起遣返船难事件引发的秘密会谈、一次为后来两岸事务性商谈树立经典模式的谈判,正悄悄地举行,从此开启了两岸会谈的历史帷幕。
9月12日,《金门协议》在金门签署,开创了两岸会谈的模式,两岸携手共同打击犯罪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背景
两岸自己的事情不要到别人家谈
两起悲剧,两岸商讨改进的办法。在哪里商谈?大陆反对在第三地,郝柏村敲定在金门
1990年发生了两起海上惨案。7月22日,台湾当局将渡海入台的大陆同胞装进渔船底舱遣返,用6寸长钉钉死,25人被闷死在船舱。8月13日,台海军押送福建渔船驶回福建,军舰与渔船相撞,遣返的人中有21人溺毙。
据乐美真披露,两起惨案之后,两岸红十字组织频繁互通电话,商讨今后改进之法,也在探索见面商谈的渠道。继台方提出“中线交接”“、第三地研究”的思路后,双方的联系进入了实质性探讨。大陆提出自己的看法,“两岸自己的事情,不要到别人家去谈”。
陈长文透露一段秘辛,两岸协议敢选定金门签署,是时任“行政院长”郝柏村的果断提议。
陈长文回忆,当双方同意谈判时,在一个星期天,他打电话向郝柏村报告进度并提及正在考虑谈判地点问题,郝柏村问:“为什么不到金门来?”但1990年是“动员戡乱”时期,金门是战地,大陆红十字会的朋友理应多是共产党员,“在金门和共产党接触”涉及“叛乱”,是何等“危险”的事。陈长文当时追问:“院长,是真的吗?”郝柏村在电话另一头说:“为什么不可以?”他转念一想,金门机密且隐秘,确是谈判好地方,他再问一次:“院长,您确定?”郝柏村马上回答:“当然!”1990年9月1日晚,台湾方面表示,双方可以在金门会谈。
时任台军金防部司令的李祯林指出,1990年8月底接获军方密令,表示两岸将在金门会谈,一切行政支持都由金防部负责。当时上层还亲自致电指示细节,强调两岸会谈非同小可,“务必力求隐秘”。
商谈
几点争议陈长文打两通电话
双方各有坚持,但中国人的智慧解决了问题,那就是搁置争议,求同存异
1990年9月11日清晨7点30分,大陆商谈代表5人乘坐150吨的“厦渔507”从厦门东渡码头准时向金门方向出发,10点半抵达金门。两岸红十字组织的人员都住在金宁乡仁爱新村招待所。
亲历者方庆云回忆说,休息半小时后,双方立即在楼下一间布置好的会议室里进行商谈,双方就地点和人员坦诚交换了意见。
其实,商谈的过程,也是妥善解决问题的过程。
大陆方面仔细研究了台湾方面写的备忘录草案,有关遣返对象、“非法入境”的表述和“偷渡”的提法不严谨,最后改成“违反有关规定,进入对方地区的居民”。
有关落款的名称,为了避开敏感字眼,最后均不使用双方的全称,而是用了“海峡两岸红十字组织”,签字人就是双方代表韩长林、陈长文。
有关遣返的交接点,原来商定的是厦门金门交接,最后我们提出增加马尾与马祖。
有关遣返的工具,原来是用渔轮和客轮,因不够安全,建议用登陆艇,改装后挂上红十字旗,作为专用遣返船。
落款的时间,采取双方各签各的时间,分别写1990和1979,达到灵活务实。
方庆云披露,商谈时,一遇双方争议的问题,陈长文就立即宣布休会,让大家休息一下,然后自己到外面打电话,小声请示之后再进来宣布会议继续进行,而这时的陈长文已经神情镇定,问题也解决了。这样的情形发生了两三次,我们也就习惯了,知道他在向上请示。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